我们并不同意“朦胧诗”这种命名,但是不合理的命名使用得久了(30年),我们只好暂时承认它,以便于叙述,然后再指出它的不合理处。 朦胧诗的出现开始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诗坛出现了新气象,一些诗歌走出了文革时期僵硬固定的模式,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写自己真实的心灵,在形式上或以回归的形式、或以创新的形式冲破了樊篱,呈现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人认为《诗刊》1979年3月号刊登了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露面的开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竟?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顶峰。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这种追逐谁是第一的做法本身就没有意义。 “朦胧诗”这个名称不准确,它没有标示出它所指的那一类诗的共同特点,最初是它的批评者所赠与的,也可以说是强加的,含有贬义的成分。诗歌不喜欢“直白”,以通过直觉感知的那份“神韵”为追求,所以说此诗朦胧是褒奖的评价。然而自从把“朦胧”这顶帽子给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反潮流诗歌之后,“朦胧”变成了贬义词。 首先所谓的“朦胧诗”它的主要特点并不在于朦胧,至少大部分是不朦胧的,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晃动; 我吃惊地望着车窗外面,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阵阵剧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红色风筝, 风筝的线头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啦! 我不得不将身子探出车厢窗棂 这时,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了, 刚才车站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向她叫喊: 听见吗?记着我,妈妈,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作者在1968年上山下乡离开北京时的感受,对于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一代都能很容易地、很深刻地理解,不存在什么“朦胧”。 其次已经定位是“朦胧诗”的诗人,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表现出朦胧的特性,例如: 白云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阳光是天的熔岩; 阴霾是天的煤矿; 星团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车辆; 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望,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乡。 顾城《天》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前一首虽然是望着天空引发的一串幻想,但是意思很明确,后一首有点朦胧的意思,有较大的解释空间。 再者,以朦胧为主要风格的诗自古就有,李商隐的诗不也是朦胧吗?现代新诗人里李金发的诗不是更朦胧吗? 一般认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岛、舒婷、芒克、江河、杨炼、顾城、食指、李小雨等。其实他们诗风格差异很大,很难说是同一个门派,比如舒婷是属于情感型的柔情诗人,请看她的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 北岛是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现实诗人,如前面引用的《回答》。 而顾城又是童话型的幻想诗人,他的诗充满幻想。杨炼和江河是史诗型的诗人,所谓的朦胧诗人在诗歌的艺术特征上是千差万别的,不是一个流派。一些年轻的诗人只是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去写诗,风格各异,并没有有意地去创建什么派别,跟以后那种派别林立、各占山头、互相攻击的情况不同。既然本无派,也就不可能自己为自己另外起一个名称,所以“朦胧诗”的名称就沿用至今。 “朦胧诗”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朦胧,对于只习惯阅读直白式、口号式和呼喊式诗歌的人,突然看到了比较曲折、委婉和注重意象展示的诗歌,当然会感到朦胧。其实那个时代的被称为“朦胧”的诗歌之所以有些费解,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文化专制重压下余悸未消,不敢于倾吐心声。有的作品本身就是写于这种专制还没有解除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怎敢不朦胧?但是对于有相同经历的人来说,一点也不朦胧。 实际上所谓的朦胧诗对于它之前的诗风是反潮流的诗,对于诗歌的历史是诗歌传统的回归,对于一个新的时代是向新生代现代诗发展的过度时代,因为它的反潮流、回归和过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定是短暂的,并且不能成为一个固定的文学式样。 人们都认为“朦胧诗”是自由体的诗,其实所谓的“朦胧诗”指的是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在诗歌的形式上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属于“朦胧诗”,有些是讲求节奏和韵脚的,有些是不讲求节奏和韵脚的,从这一点看“朦胧诗”的命名也是不通的,这两种截然不同诗风是不可能成为一派的。 说朦胧诗的出现是向旧的诗歌传统挑战不十分准确,它只是向在它之前的二十年左右时间的诗歌“一花独放”现象挑战,没有向整个汉诗的传统挑战。古代汉诗的传统和“五四”产生的新诗的传统都不排除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所谓的“朦胧诗“的出现,只能理解为汉诗传统的回归。如果非要说它是向旧传统挑战,那么这个传统是指上一个四分之一世纪,即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间,政治和艺术标准的单一。 诗歌派别的划分不能以时间为标准,将某一个时间段的诗歌算为同一类毫无道理,不是某一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如果他以后成了诗人一定是同一个派别。可惜这种明显不科学的分类法现在还大行其道。在这种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将所谓“朦胧诗”时代的诗人和诗作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捆绑在了一起,因为某人写了“非诗”的作品受到的批评,所以其它人也要“连坐”。如此看来,发明“朦胧诗”这个名称的人才“朦胧”,他朦朦胧胧地把许多各不相干的诗派一锅炒出来。 有一种说法,“朦胧诗”仅仅几年就被“第三代诗人”pass了。这种看法不对,诗歌的形式之间不存在谁超越谁的问题,宋词的出现没有超越唐诗,元曲的出现也没有超越宋词,各自有各自的天地。如果一个仅活跃了几年的诗歌现象就在汉语诗歌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让我们不得不谈论它,这本身就说明它有强劲的生命力。为什么“朦陇诗”的生命如此短暂?这要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正如前述,“朦陇诗”是新诗传统的回归,不是一个人为的新诗派,像走错了路的人回到原处,他不会长时间停留,他一定要重踏征途。第二,“朦陇诗”受到了前后夹击,前者是四分之一世纪培养出来的顽固的颂歌、战歌派的攻击,“朦陇”就是他们给判罚的罪名;后者是十年文化断代的牺牲品,他们想迅速打入诗歌殿堂,以先天不足的残缺加上突然涌入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想中非主流的“二手货”组合成了各种流派。这两派并没有结成联盟,但是在客观上他们对“朦陇诗”形成了夹击之势,两派夹击的结果“朦陇诗”派是没有了,前者才发现后者比“朦陇诗”派更朦陇,这才见识到真正的朦陇,但是此时后者铺天盖地而来,前者已经没有了反击的力量。 所谓的朦胧诗时代很短暂,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些人把后朦胧时代的诗歌,那些各立山头诸多的流派都说成是朦胧诗是不公正的,所谓的朦胧派的诗人不应该为他们以后的那些诗人背负罪名。 关于朦胧诗的争论自它的诞生就开始了,一直伴随了它的全过程,这些争论明显第带有思想大一统时代习惯的模式,什么引导呀,什么批判呀,所以学术成就不高,反而是为了反批评,给原来自发性质的新诗写作者一个理论上思考的机会。表面上不了了之的讨论实际上是新的诗风胜利了,这从媒体发表诗歌的数量上和诗歌刊物风格的转变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不科学的论争当然得不出科学的结论。至今没有一个诗歌刊物代表的是传统的注重音律,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诗风,一花独放不是“百花齐放”,而这个独放的“一花”不放了,换了另外一个独放的“一花”同样不是“百花齐放”。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沙发![]()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3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天木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4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影帆 韵律进士 ![]() ![]() ![]() ![]() | 5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阿儿G·草帽老人 韵律大学士 ![]() ![]() ![]() ![]() ![]() | 9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老三届 韵律大学士 ![]() ![]() ![]() | 10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李自安 超级版主 ![]() ![]() ![]() ![]() ![]() ![]() ![]() ![]() ![]() | 11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老三届 韵律大学士 ![]() ![]() ![]() | 13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醉月思笛 韵律秀才 ![]() | 14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