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绕口和“绕口令” 绕口令属于游戏文字,写作“绕口令”不是诗人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让“绕口令”当反面的教员,可以研究一下它为什么绕口,从而使我们所造的诗句不绕口。1500年前刘勰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说:“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就是说两个双声字被一个其它字隔开了,读起来往往不顺口;两个叠韵字被一个其它字隔开了,读起来一定很别扭。例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其纵向排列,并编号。 1 吃[chī] 2 葡[pú] 3 萄[taó] 4 不[bù] 5 吐[tǔ] 6 葡[pú] 7 萄[taó] 8 皮[pí] 被一个字分开的叠韵有二处,(2-4)和(4-6)。 被一个字分开的双声有三处,(3-5)、(5-7)和(6-8)。 声母是一个字读音的开始,韵母是一个字读音的结束,不同的声母或韵母有相应的不同发音位置,刚刚使用某发音位置(无论是声母或韵母),马上重复很方便,隔一个字,改变了发音位置,然后马上又变回来,而且在短时间里多次出现就不容易掌握了,尤其是唇齿音。 我们知道双声和叠韵是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段,它可以让语句的读音优美,而所谓的双声或叠韵是指相邻的两个字的声母或韵母相同。假如把两个相同的声母或韵母拆开,让它们中间间隔一个其他字,那么效果刚刚相反,读起来变得十分拗口。以上这句话,总共八个字,将双声或叠韵隔一个字分开的情况出现了五处,所以读起来非常不顺口。我们再来读另一句绕口令: 出店门,走七步, 捡块鹿皮补皮裤。 我们重点分析第二行,“捡块鹿皮补皮裤”里间隔一个“补”字出现两个“皮”字,即是双声字的间隔出现,又是叠韵字的间隔出现,所以拗口。可是如果我们假设一句相似的话,“羊皮牛皮”并不拗口,为什么在这里间隔出现的两个“皮”字就拗口呢?因为前一句还有“鹿”、“补”、“裤”三个字,它们是叠韵的三个字也被相间地隔开了,所以单纯的双声或叠韵词被间隔不会造成拗口,只有在两种情况混合交叉时才能造成拗口。另外中间间隔的字声调与被分开的两个字的前一个声调相同才能形成绕口,否则并不绕口。例如: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早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里的“早未凋”和“教吹箫”是被分开的叠韵字,不但不绕口,而且很好听,因为其起分割作用的字的声调与它前一个字的声调反差很大。 打南面来了一个喇嘛, 手里提着五斤鳎玛; 打北边来了一个哑巴, 腰里别着一个喇叭。 提鳎玛的喇嘛, 想拿鳎玛换哑巴腰里别着的喇叭, 别喇叭的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喇嘛手里提着的鳎玛。 提鳎玛的喇嘛急了, 拿他手里的鳎玛打了别喇叭的哑巴一鳎玛; 别喇叭的哑巴也急了, 拿起喇叭打了提鳎玛达到喇嘛一喇叭。 提鳎玛的喇嘛回家去炖鳎玛, 别喇叭的哑巴在那儿吹喇叭。 这段绕口令主要有四个词,喇嘛[lǎma];鳎玛[tama];哑巴[yaba]和喇叭[lǎba]。这四个词,八个字的韵母都是[a],是相同韵母的四个叠韵词,假如我们把前两个词为一组,后两个词为一组,会发现每组词只是前一个字的声母不同。这段绕口令之所以拗口,原因主要不在双声和叠韵的间隔出现,而是语音相似的词反复、重叠、交错和对比地出现。又如: 黑化肥会挥发 “黑”和“肥”是隔开的叠韵,如果只出现一次还可以,但是“肥”再隔一个字是“挥”又是[ei]韵,就比较绕口了,进一步“挥”字前是一个“会”字,“会”和“挥”同音不同调,这样就更加绕口了。同音不同调的词很多,比如“会徽”并不很绕口,为什么“会”和“挥”在一起就不同呢?原因是造成绕口的因素,单独、偶然出现影响不大,交叉、反复出现就影响了句子读音的流畅了。 另外,以上现象多发生在唇齿音上,因为唇齿音动作大,频繁变化比较困难。 当我们写了一句诗或读一首诗时,读起来觉得拗口,不知道问题出在那里时,不妨用以上方法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有类似绕口令的语句出现。例如: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鹅》 此诗的最后三个字读起来很绕口,原因是“拨”和“波”同音,被“清”字隔开,属于双声加叠韵被隔开,自然读起来绕口。另外,“拨清波”三个字都是平声,这首诗虽然不是近体诗,但是三平尾在任何诗里都是应该回避的。假如我们把最后一句改成“红掌泛清波”就能避开双声、叠韵字被隔开和三平尾两项缺点。 另外“双声”和“叠韵”只限于双音词,太多字的同韵母并不是好事,比如有人写了很难的五字用韵母的句子:“后牅有榴柳”,“梁王长康强”和“偏眊船舷边”,这些不过是无聊的文字游戏。 “纸老虎”、“展览馆”这两个三音词,都是由上声组成,在读的时候无法全部读出原声调。“纸老虎”中的“老”字改读阳平,“展览馆”中的“展览”两字都改读阳平,双音词也是如此,比如“广场”中的“广”也读成阳平。这些是汉语的读音规则,读音的改变已经成为定式,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读,没有异议,所以不会出现费力地连读三个上声的局面,可是我们创作诗句的时候有时会产生新的三个上声连读,那就制造了新的不和谐。 我们写诗时,如发现有读起来不顺畅的句子,可以从多方面找原因,看看自己是否无意中写了句绕口令是方法之一。 |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