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研究的历程 ——说“反切” 有人贬低新韵,说新韵就的汉语拼音,把拼音分一下类那就是韵吗?那是小学生都会的东西。的确新韵的划分是从汉语拼音入手的,可是哪一种韵又不是从拼音入手的呢? 你可以说“平水韵”就不是从拼音入手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汉语拼音,其实它也是从拼音入手的。只要是汉字,无论是什么时代它总要有一个读音,凡是一个读音如果拆分起来它都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过去没有现代的拼音方法,并不等于那时的读音不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只是当时的人不了解而已。也就是说不仅平水韵是把韵母分类,就是《诗经》时代,也是按照韵母分类的方法押韵,只是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音韵知识,只是凭感觉办事。 古人用“反切”注音,现代使用的平水韵来自《佩文诗韵》,《佩文诗韵》又来自《佩文韵府》这是一本字典。字典就要交代一个字的读音,它采用的就是“反切“注音法。 所谓“韵”讲的是一个语音的韵母部分,韵母的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小学生入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电脑打字中最基本的常识,然而在古代这是高深莫测的大学问,我们的先人对于语音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语音的组成还没有很理性的认识,什么字与什么字押韵只是一种感觉,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哪些字是同韵的,但是不能道出它的划分原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初级阶段,方言繁多的语言环境,为对韵律的了解制造了许多障碍,在这种条件下能用押韵的形式写出那么多美妙的诗篇,不能不让我们感叹我们祖先的感悟能力。 东汉末期(约公元200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梵语的佛经使中国人见识到拼音的语言,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后来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的“反切”注音法就是那时发明的。“反”和“切”这两个字都是拼音的意思,反切法就是用二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例如汉字“经”[jing]用“基”[ji]和“丁”[ding]两字连读来注音,记做“基丁反”。反切的前一个字的声母和所要注音字的声母相同,反切的后一个字的韵母和所要注音字的韵母相同。连读时,前一个字突出开始的音(声母),后一个字突出收尾的音(韵母),这样就拼出了一个完整的音节了,即所谓“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反切用字的音调要与所要注音的字的音调相同,这样就不用另外标明调值。反切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声母和韵母的概念,虽然当时认识还模糊, 反切法不十分科学,首先前一个字的韵母和后一个字的声母是多余的,其次因声母、韵母的概念不明确,所以制定反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操作的。古代韵书分类的不科学,有些就是由于对语音学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从汉代到清末近二千年的时间,中国在音韵学的研究方面有许多人作出过许多努力,各家的著述不少,但是越研究越烦琐,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所欠缺的工作是把“反切”法中前字所包含的声母和后字所包含的韵母独立出来。尝试性的工作有人已经进行了,例如有人提出的三十六字母(声母),即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审、禅、晓、匣、影、喻、来、日。另外也有大同小异的其它方案,共同的缺点与“反切”的缺点一样,没有把多余的成分清除。有人研究声母,有人研究韵母,没有结合在一起,也没有做“提纯”的工作。韵母的划分我们从各个时期的韵书里可以看出,其不科学的地方是把声调的概念混为一谈。尽管如此,正确的拼音的方案还是接近完成,遗憾的是个别人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因循守旧的陋俗让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推迟了近一千多年才完成。 到了清末民初,外来文化成果第二次影响了汉语语音学的研究,中国于1918年创立了注音符号(即台湾目前仍使用的ㄅ、ㄡ、ㄇ、ㄈ),在此基础上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用了二千多年最后终于修成正果,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拉丁字母,在拼音的构建上与世界通行的语音学接轨。 一门学问过于烦琐和神秘,说明它仍处于初级阶段,成熟的学问都是简单明了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必去背大部分字不认识的韵书,不必去记忆并不准确的等韵图,我们坐享了两千年韵律学研究的成果,即被压缩为一页纸的《汉语拼音方案》。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可以准确地标注出一个字的读音,清楚地了解韵母的所在,熟练地掌握声调的运用,这就为普及韵律知识打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切”是不成熟的拼音,有了科学的汉语拼音之后应废除“反切”,然而在当今戏剧界,仍然在谈论某个字的反切是什么,钻研戏剧的唱腔必须要懂得反切云云。这说明汉语拼音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在研究诗歌的韵律问题时一定要从正确、科学的拼音分析入手。 在关于诗韵的讨论时,我们可以讨论具体的韵部划分方法,而不应该笼统地反对以拼音为切入点的分析语音的方法。 |
野神 主编 ![]() ![]() ![]() ![]() ![]() ![]() ![]() ![]() ![]() ![]() | 沙发![]()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竹箫 韵律贡士 ![]() | 3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竹箫 韵律贡士 ![]() | 4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5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李自安 超级版主 ![]() ![]() ![]() ![]() ![]() ![]() ![]() ![]() ![]() | 6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7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老三届 韵律大学士 ![]() ![]() ![]() | 8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