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人 于 2010-2-12 23:15 编辑 我们跳舞可以没有设备豪华的舞厅,可以没有耀眼的灯饰,甚至没有舞伴抓着一张凳子也可以跳,唯一不可少的是音乐,实在没有音乐嘴里也要数着“一、二、三,二、二、三”,因为最不可少的是节奏。诗歌也是如此,可以不是整齐的四言、五言和七言,可以是不统一的长短句,可以不要标点符号,但是节奏必不可少,节奏就是诗歌的脉搏。 什么是诗歌的语言?有人说它体现在诗歌语言的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上,其中的音乐性是什么?是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而韵律也是用来体现节奏的,所以说,归根结底还是节奏。 第一节 从语音学上认识节奏一 语音的物理特性 虽然严格地说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讲究语音效果,但是,诗歌与语音效果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地超过其它文学种类,所以在研究诗歌的节奏之前,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音长”(length)是一个声音的长度,在坐标上是声波在横轴上的长度,例如O点到C点,计量使用时间单位,如秒、拍等。 “音高”(pitch)是一个声音的震动频率,即单位时间震动的次数,计量单位是赫(Hz)。频率也可以用波长表示,即声波的一个波形在横轴上的长度(此时横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即O点到B点的距离。声音的此项特性在音乐上以调值表示,在汉语的语音学上用“四声”表示。 “音强”(stress)是一个声音震动的幅度,在坐标上是声波在纵轴上的高度,即O到A的垂直高度,计量单位在物理学上是“分贝”,语言学上用“强”和“弱”表示。 “音质”(quality)是一个声音震动波形的形状,它与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种类有关。以上的声音四要素,如果说哪一个与诗歌创作关系比较少的话,那么就是“音质”,它只有在讲求朗诵质量时才起作用。 所谓节奏是声音(包括“音长”、“音高”和“音强”)变化规律性的重复。比如,一声不间断的长长的汽笛声,它是没有什么节奏可言的。一个声音有停顿,有音长、音高和音强的变化,可是没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不能形成节奏的,比如忽大忽小,忽强忽弱的风声就没有节奏。只有含有规律性的变化的声音才会产生节奏感,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有时指音长、有时指音高、有时指音强、有时是几种的综合。 时间是产生节奏的基础,即一个声音是在时间的进程里有规律性地展开,所以我们使用了“律动”这个概念,律者有规律可循之义,动者即时间,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无法说谁更重要。 诗歌的节奏形成诗歌的美感。西洋各国的诗歌有的利用音长制造节奏,即长短的接替或有规律的“顿”(音步);有的用音强制造节奏,即轻重的交替,而音调的高低不起什么作用。汉诗的格律包括了声音的三个要素,即音长、音高和音强,所以汉诗更应该富有音乐性。 二 汉语的四声 汉诗的早期没有四声,只是按音乐上的五声来衡量诗歌的音调,五声是宫、商、角、徵、羽,直接应用到诗歌上还不成熟,所以那时的诗人只是凭感觉调节诗歌的音调变化。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拼音的梵文为我们的祖先进行了音韵学的启蒙。下表列出古代音调和现代简谱音节的关系,以及汉语声母的调值。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和“入”四声,这四声如何发音,《元和韵谱》说: 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四声歌诀》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因为采用非量化的语言去形容,所以还不能说是科学的定义。比如平声,说它“哀而安”比较抽象,说它“莫低昂”,是说它没有升降的变化,那这个不变的声调到底有多高呢?没有表达出来。另外古人还用“长空”、“绵长”、“击钟鼓”、“击土木”等词语描述声调,都是不确切的。现代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声调,有人说可以用钢琴定诗歌的声调,整首诗用钢琴调整音调,有没有必要和有没有可行性值得怀疑,但是的确每一个声调都有它固定的频率范围,而且和音乐是相通的。我们在以下引用的五阶注明音调的方法,可以看成是简谱的“1”(多);“2”(来);“3”(咪);“4”(发);“5”(梭)。 现代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平声”分成了“阴平”和“阳平”,所以声调的数量还是四声。对于只懂得普通话和使用北方方言的人来说,入声很难理解,而南方的方言仍然保留入声,理解比较容易。例如:“吃”、“湿”、“折”、“舌”等是入声字,我们说它是入声字是说它在古代曾经是读入声,后来在北方方言里它们改读了其他声调,而北方人已经不习惯发入声字了。 汉语各地的方言情况不同,如粤方言有九个声调,闽方言有八个声调,另有七声调和五声调的方言。声调虽多,基本调仍然是四个,例如粤方言有九个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都是平、上、去、入四个调的阴阳变化。 用现代语音学的声调图表达四声的调值更科学,也更直观: 5 5最高 4 4次高 3 3中等 2 2次低 1 1最低 我们将声调分为5级,左侧是发音的开始,右侧是发音的结束,我们也可以将1-5的音调等级看成是音乐上的“do”、“re”、“mi”、“fa”、“sol”,或者看成是宫、商、角、徵、羽(近似)。 “阴平”(55),是一个高平调,声调从头到尾音高都保持在最高级。例如“妈”。 “阳平”(35),是一个中升调,声调从中等升到最高级。例如“麻”。 “上声”(214),是一个降升调,声调从次低下降到最低,再升到次高。例如“马”。 “去声”(51),是一个高降调,声调从最高降至最低。例如“骂”。 很明显在上面的音调图里,还可以有其它多种连线方式,方言里许多音调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位置。比如“天”字,普通话和天津话的发音都是[tīan],声调都是阴平,但是天津话的发音比较低,不是[55],而是[44]或[33]。我们现在只研究普通话的四种音调。 古代诗词的格律用“平”和“仄”表示,把四个声调简化为两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统称“仄”(“仄”即是不平的意思)。现代我们仍然沿用这个概念,以阴平和阳平两调为“平”,以上声和去声两调为“仄”(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 四声虽然是指音高,但是它与音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各种音调发音的长短,因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以认为平声(阴平和阳平)的发音长度是仄声(上声和去声)的一倍。平声可以拉长音,尤其是阴平拉多长都不会改变它的性质,仄声无法拉长,如果一定要拉长音调将改变。 四声与音强(即语音的轻重)有无关系呢?有人认为没有关系,无论哪一声都可以读成强音或读成弱音。有人认为有关系,在认为有关系的人中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人认为平声强于仄声,另一种人认为仄声强于平声。我们认为四声和音强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的情况下平声较轻,仄声较重,但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和各人理解的不同,平声也可以发重音,仄声也可以发轻音。另外组词的方式等因素也对读音的轻重有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注重音调的变化,音调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外国人学习汉语最难过的是音调关,所以我们听外国人说汉语,发现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用错了声母或韵母,而是用错了声调。由于声调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研究汉诗的节奏时应该从声调入手。 三 四声和节奏的关系 平仄和节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认为有密切的关系。 在诗歌的句子里,平仄的安排可以体现节奏,我们看一看七言近体诗的四种(a、b、c、d)基本句型(左侧)和划分了节奏之后的情况(右侧):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它的特点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组合单位,基本是“仄仄”或“平平”这种相同音调的组合,为了打破单调的重复,也有“平仄”和“仄平”这种组合出现,由一个音节为一个单位的固定在句尾。在一句诗里,平仄相间是原则。如果我们承认平声和仄声有不同的音长、音高和音强,那么典型的平仄相间的近体诗句子同样可以看成是长短音相间、高低音相间和强弱音相间,而这些都是产生节奏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们读以上平仄格律时,习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在两个音节之后有一个小小的停顿,有时虽然没有停顿,但是由于平仄上进行了转换,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停顿”或“转折”标示出了节奏点。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例里c句和d句的第二个节奏和第三个节奏之间是相同的平仄,那么不是显示不出节奏点来了吗?因为人民习惯于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尤其是近体诗的节奏感大家十分熟悉,所以在读第二个节奏的后一个“平”和读第三个节奏的前一个“平”之间习惯上有一个停顿,或将后一个“平”加重或拉长,以示区别,d句的情况也是一样。 这个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位称“音步”(foot),也有人称“音尺”,这个停顿称“顿”。一行诗我们可以说有几个音步,也可以说有几顿。和音乐相比它相当于“节”(Bar),和戏剧相比它相当与“板”,而在音步之下的音节(字)相当音乐里的“拍”(Beat),戏剧里的“眼”。我们经常听有人说,某人的演唱有板有眼,就是说节奏分明的意思。 与四声对音强和音长有无影响的问题一样,四声可以形成节奏吗?也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已久。往往因为各人所侧重的方面不同和寻找的例子不同而造成看法的对立,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些看法的差异并不重要,比如,甲说:“平为轻,仄为重”乙说:“平为重,仄为轻”,看起来是意见截然相反,但是他们共同承认了平和仄的发音在音强上有区别,有了区别就有了节奏,而这个节奏是由发音轻重的区别造成的,实际上在关键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至于这个节奏是由轻音显示出来的还是由重音显示出来的,就像一首乐曲的节奏是由小鼓敲出来的,还是用贝司弹出来的一样,并不重要。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沙发![]()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3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4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5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6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9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蓝田 韵律举人 ![]() ![]() ![]() | 10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12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13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