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为什么式微 旧体诗不是被“五四”运动打倒的,而是自己打倒自己的,被形式的停滞不前打倒的,被内容的陈腐打倒的。唐宋之后一千多年只增加了词、曲二个配乐诗的品种,徒诗体没有什么新发展。在内容上诗人们都厚古薄今,效仿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写了一大堆假冒的古董不以为耻,还自我陶醉。每一个诗(词)的派别都有一位古诗人为宗师,自认为是哪一派之后就一味地做东施效颦的功夫,使诗歌的生命力越来越弱,最后成为了一具僵尸。例如清末诗人王闿运,有人赞扬他的诗时说:“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辩正。”这本是夸奖他的话,其实正好道出了他的诗没有新意的本质。人们争先恐后地将造假古董的诗当成上品,旧体诗还不走入死胡同吗?旧体诗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充实新的内容,一说继承就要全盘接收。比如一写到西北地区的诗,就离不开唐朝边塞诗的风格,还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是“月黑雁飞高”,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全不顾眼前的情景,一味的“独上层楼强说愁”,如果人们喜欢这些何不直接去读古诗呢? 有些旧体诗本来写得不错,但是因为过多地沿用古诗词中的词语,结果现代人读现代人写的诗还要去训诂一番,想扩大影响就很难了。 诗歌教育跟不上也是旧体诗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诗产生之后,旧体诗的教育在中小学的课程上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出了问题,比如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里都有几首旧体诗词,一个学生十几年读下来,肚子里也装了几十首诗词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一般的还没有写旧体诗词的能力,问题是他们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把学写旧体诗词作为学习的目的,只注重讲解内容,其实那是不重要的。读古代的旧体诗,不可避免的要接触一些典故的注解、难句的讲解、不同解释之间的争论等,如果这些不是自己的课题,那么就不要过分地沉迷其中,忘记了自己原来是想干什么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宁肯少教几首诗词,抽出十分之一的课时去讲解旧体诗词的理论,情况就大不同了。学生得到的知识将是完整的、理性的。由于理性的理解引发出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己去猎读更多的旧体诗词作品,这样足以补足因为减少十分之一具体作品讲解所带来的损失。 在旧体诗词的教育中重数量、轻理论的做法造就了大批能背出几十首旧体诗词的“诗盲”。曾有一个城市的报纸的副刊上刊登了一首标明“七律”的诗,有的读者指出这首诗虽然是八句,每句七个字,但不是近体诗的格律,这么一个常识性的小问题,让编辑不敢定夺,要去请大学教授出来解惑。旧体诗词知识的普及率这么低,想让它发展是困难的。 古典诗词的最后一个有影响的流派应该算是民国时期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同样因走不出“尊古”的桎梏,始终无法挽救旧体诗式微的命运。“五四”之后许多人提出中兴旧体诗词,也出现了一些诗社,如潜社、如社、瓯社、午社、怀安诗社和燕赵诗社等,可惜他们开出的药方还是“尊古”,这等于是用升压药去治高血压,不是治病,是找死。 “无可奈何花落去”,旧体诗独占诗坛的日子一去不再复返了,主角的位置让与了新诗,这本是历史的必然,不是谁的力量可以左右的,旧体诗想“再从头收拾旧山河”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当前的低迷只是受挫之后的过度反应,旧体诗终将在诗坛上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
蓝田 韵律举人 ![]() ![]() ![]() | 沙发![]()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闲人 荣誉站长 ![]() ![]() ![]() ![]() ![]() ![]() ![]() ![]() ![]() ![]() | 3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蓝田 韵律举人 ![]() ![]() ![]() | 4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5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于进水 管理员 ![]() ![]() ![]() ![]() ![]() | 6楼![]()
| ||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 |||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