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标题: 我对随行体文学的理解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兴祥 时间: 2013-5-1 19:48
标题: 我对随行体文学的理解
本帖最后由 刘兴祥 于 2013-5-1 21:56 编辑
我对随行体文学的理解
文/刘兴祥
中国文学体裁,前人已将他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一个阶段的定格。2012年8月野神先生出版了诗论《文灯》,提出了随行体文学理论,将文体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随行体、对联等六大类,在文坛上掀起波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想过多的阐述,针对随行体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个理论来源于中国韵律诗歌学会,中国韵律诗歌网,中华大文学网。为了继承几千年的传统诗歌文化,提出了“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的观点,针对目前诗歌散文化,分行散文,不讲求诗韵的一类文章,被标为诗歌,流行于世的现状而产生的。说实话这类文章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它既不同于散文的写法,又没有诗的特征,野神先生提出随行体文学的本意,是将这类文章归类为随行体文学,给他安个家,有个名分。澄清诗与非诗的界限。一个草根百姓,能关心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自费出书研究诗歌理论,这种精神是难为可贵的。充分说明传承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是值得庆贺的。
至于他这个理论成不成立,会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我不敢肯定。他将经受历史的检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是要通过实践证实,二是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理论,往往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我赞成熊建成先生对随行体文学理论的看法:“书出了,随行体观点阐明了,放在那里让历史去接受他”。卫之祥先生在随行体文学上,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他说:“我们的学术专家,一辈子也就读了几本理论专著,没有创新的精神,野生能有这种精神,很不错”这是文学前辈们,对后继者的莫大鼓励。
我认为: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是千百年来人们达成的共识,无可非议,新诗是近百年来的舶来品,他也是要讲求韵的,外国的诗歌也有他的韵律,这也是诗界已形成的共识,有的说,翻译外国诗带韵难度大,我认为将外国诗翻译过来,形成有韵的诗并不难,这就要看翻译们的文学功底了,一个有深厚文学功底的翻译,一定会翻译出很好的韵律诗歌来。
野神将非鹿非马的文体归入随行体文学体裁,也是一种创新,很合理。但要不断地完善理自己的理论依据,做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使人信服。
这是我对随行体文学的一点肤浅的理解,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作者: 野神 时间: 2013-5-1 20:22
多谢刘老细心品读,并作文以记。深深问好!
作者: 野神 时间: 2013-5-1 20:26
野生先生提出随行体文学的本意,是将这类文章归类为随行体文学,给他安个家,有个名分。澄清诗与非诗的界限。
---------------------------
野生先生提出随行体文学,是从根本上认为它有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因此给他安个家,给个名分。理清了诗与非诗的界限。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