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吴承恩的【西游记】
虽然,一些专家学者还在争论【西游记】是否他的作品,但是,也没有换署名,因为,换谁呢?
这是他们的事,反正专家们就靠指鹿为马混成“人上人”,他们混他们的,与我无关,我只是个听故事的人,而且越听越觉得这个吴承恩讲的故事就是在启迪现在的人,就是在警示现在的國家管理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他塑造了一个至高无上、法力无边却又尊崇三界自然法则,该管就管不该管就不管的如来佛。故事的主角不是他,可是,主角唐三藏带着三个徒儿以及白龙马是冲他去的,而且所有的过程都被他安排好了,就看那个唐三藏能不能挺过去,熬过来,达到他取经的目的。
为了演绎这个故事,吴承恩搜集了许多素材,非常高明地按照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期待来展开故事情节。
这样,一个天地精华锻造出来的刚正不阿,铲妖除魔,蔑视权威,救助弱小而又任性而为的齐天大圣;一个来自天庭的疏懒好吃,沾花惹蝶,貪生怕死的而又花言巧語的天篷大元帥;一个同样来自天庭的性格淳朴,寡言憨厚,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而又幡然悔悟的卷帘大将军;一个出生龙宫,曾经迷失而又天良未泯,最终能谨守佛门戒律的白龙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阅读者的眼前,让人去领悟这世态炎凉,百态人生。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
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
这部【西游记】是我少年时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之一,但是,直到现在,我才隐隐约约地懂得了吴承恩为什么要弄个“紧箍咒”出来,而且由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授予,原来是要孙悟空他们“遵从天道,不得胡为”,否则,“紧箍咒”一念,让“尔”痛不欲生,重返正道。
我想,五百多年前吴承恩心中的“天道”还有“咒”未必存在,但是,五百年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还真的创造了“为人民服务”的天道和“治党治国治民”的“紧箍咒”,可惜的是“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僧”训得过来吗?训不过来,“紧箍咒”不念了,金猴会不会奋起千钧棒,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因为,吴承恩的笔下唐三藏取得了真经,孙悟空们修成了正果.....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