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标题: 【原创】异乡之异 [打印本页]

作者: 赤身纤夫    时间: 2013-10-18 17:04
标题: 【原创】异乡之异
异乡之异
                                             王建勇(赤身纤夫)
  故乡的老屋为我遮风挡雨,离别25个年头,它却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坐落在村子西南角。宅前一个大池塘,东面紧邻芦苇湾。
  池塘将我泡大,夏天,洗澡、抓鱼两不误。冬天,溜冰、摔跤练精神。芦苇湾是一个音乐厅,各种鸟儿在这里赛歌,有苇喳、虎皮、蓝点颏。蛙类在这里合唱,有青蛙、蟾蜍、囊鼻子。是大自然养成了我活泼、好动的外向型性格。
  上学后,我开始养鸽子,每一对鸽子都有它们的雅号。闭上眼睛,我照样能分清花雨点、黑皂、瓦灰、鼻峰、杂拌、是它们哪个在叫。小伙伴们互相到对方家参观,为的是炫耀和交换。快乐的少年时代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
  操着土的掉渣儿的乡音,追随父亲的脚步,我成了淄博矿务局夏庄煤矿的一员。初来乍到有好多不适应,仅语言的交流就闹出过许多笑话!入矿一年后回家,感觉自己没有变化,老家的人却说我变的“撇腔拉调”。唉!人家淄博人却不那样认为,仍习惯地喊我们“老北客”!
  当了14年“老北客”,一翅子又刮到了济宁。当地人对矿上的人有个尊称,喊我们“淄博鬼子”。可是,仔细一听,我和他们稍有区别,就怀疑我是“高丽棒子”。不告诉他们,谁也搞不清我是哪里人。唉!这下麻烦了,我简直就成了“四不像”!
  济宁人讲话“奶奶日,这下可劣了!”翻译过来刚好是我们淄博人的:“完了,这下可毁了!”济宁人的:“来、、、、、劣!”正好又是我们淄博人的‘来、、捣鼓’!在我们老家也就是‘干’的意思。融入异乡需要一个过程,就连饮食文化也各有千秋。原本就以“待要吃好饭,围着淄博转。”这句名言自居的淄博人,也不得不适应济宁人那“热呼呼、辣呼呼、咸呼呼”的三乎乎菜了。
  在济宁人那“哥哥唻、别漏味儿。奶奶个龟孙。喝斐,斐不开。吃饭,饭不服。(喝水,水不开。吃饭,饭不熟)”的怪腔调里逐步适应,从开始的相互挑剔,到后来的借鉴学习,再转变到今天的融为一体。
  生活变的和谐平静,我可以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大雨刚过,沟满壕平。哼、昂、哼、昂,哼、昂,囔鼻子的(一种气蛤蟆)的叫声有节奏地传来,唤起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那时候,只有下涝雨它们才出来。它们登台演唱,说明大地已经喝饱了。听到它们叫,孩子们就唱起民谣:哼、昂,涝了。烟袋锅子掉了!掉到哪了?掉到老爷庙了!你咋不去找去?俺是忘记道儿了!
  童年的夏天多雨,囔鼻子一亮嗓,吵的人难入睡。气得我往苇塘里扔一阵砖头、瓦块、土坷垃,它们就会静一会儿,后来也就习惯了。
  乍听济宁的气蛤蟆叫还没有感觉异样,可仔细品味一番,好像与我们老家的气蛤蟆叫还真有不同之处。为了证实这一点,专门让老婆和老乡们与我一起验证。嗯!还真是有差别!
  受到此事的启发,我特意到养鸽子的人家走访,细听雄鸽的嘚叻咕、嘚叻咕,还是不太一样,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连动物的口音也是方言化!”
  异乡之异真实的存在,有持怀疑态度的可以验证一下,鄙人甘愿奉陪!
  那京剧、凤阳花鼓、河南豫剧、山东吕剧、天津时调、秦腔、河北梆子等,没有音的统一,只有意的协调!

作者: 雪域红梅    时间: 2013-10-18 22:28
美文,有故乡之情,也有异乡之情,人间处处都是情!
作者: 赤身纤夫    时间: 2013-10-19 01:25
雪域红梅 发表于 2013-10-18 22:28
美文,有故乡之情,也有异乡之情,人间处处都是情!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 重阳山人    时间: 2015-10-11 07:40
劲赏,通读之后,觉得体裁更接近于散文。己见。




欢迎光临 中华大文学网 (http://zhd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