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十三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8:2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1-6-4 22:12 | 只看该作者




漫谈十三辙相关搜索: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十三辙
,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平水韵
,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国家,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台词,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相声


在一些相声的段子里,某人说了某字,另一个人说这是某某辙,再说了一个字说这是某某辙的,说明他是曲艺行里的人,知道某字属于某辙。是一种职业的技能,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过去从事戏剧、曲艺工作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他们把台词的押韵看成是很神秘的东西,在一个剧团里只有少数人精通此道,他们死记师傅口耳相传的秘籍,无非是什么字和什么字是属于同一个辙的学问,也就是十三辙。

十三辙是近代韵书的一种,有韵而无书,没有像平水韵那样的国家承认,也没有通行的刻本,其实书当然是有的,只是秘藏于各种戏班师爷的手里,藏而不露,那是他们的饭碗。十三辙就是一本以北方话发音为基础的,划分为十三个韵部的韵书。我们平时说的“押韵”,在戏剧和曲艺上称“合辙”。“辙”是大车在路上留下的痕迹,文字的押韵借用“辙”字,是取其有一定的规矩,后跟者要遵循前者的规矩的意思。

十三辙的广泛流传说明近千年诗韵不是平水韵一统天下,十三辙在和平水韵双轨并行,平水韵虽然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它不符合语音的实际状况,写近体诗你可以孤芳自赏,把明明不押韵的句子当成是押韵的,到舞台上去表演就不能这样自欺欺人了,只好自行一套。

诗有诗韵(平水韵),词有词韵(),曲有曲韵。曲韵种类最多,其中包括最出名的十三辙。同样是使用汉语,而有那么多的不同的韵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平水韵因为科举考试的钳制,不合理也不能改革,词要讲声音效果,不能像科举考试那样自欺欺人,于是产生了词韵,写词的人多数从小受的是平水韵的熏陶,词韵不敢大胆改革,只是把平水韵进行了大面积的通押。曲更是讲声音效果的,要登台演唱韵辙不合马上就立竿见影,所以不能不与平水韵彻底分家,根据实际的语音编写自己的韵书。

十三辙始于明清,流传于民间,用于北方皮黄、鼓词 、戏曲等的创作,南方的戏曲和曲艺有各自的押韵规则。十三辙的地域性很强,就是同在北方也因方言的差距各有不同,例如有“徐州十三韵”、“湖北十四音”、“滕县十三音”和“云南十三韵”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诗韵手册》,基本上是依据十三辙的,也是分成十三个韵部。十三辙根据口语,把韵部缩减为十三个,另有七个规范儿化音的“小辙”,比较切合实际。由于十三辙是以我国北方地区的语音为基础的,与同样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有相通之处,所以现代有人主张新诗押韵采用十三辙的方法,例如郭小川等。在所有的韵书里,韵目最少的是十三辙,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它简化是韵部,方便了使用,但是有些划分太粗糙不尽合理。例如“波歌”、“支齐”和“庚东”三个辙包含的韵母太多,有分割的余地。

十三辙各辙名称如下:
一 发花(【a】【ia】【ua】)
二 波歌(【o】【uo】)
三 皆学(【ê】【ie】【ü】)
四 支齐(【-i】【er】【ü】【i】)
五 姑苏(【u】)
六 开怀(【ai】【uai】)
七 飞堆(【ei】【uei】)
八 豪条(【ao】【iao】)
九 侯求(【ou】【iou】)
十 寒前(【an】【ian】【uan】【üan】)        
十一 人勤(【en】【in】【uen】【ün】)
十二 唐江(【ang】【iang】【uang】)
十三 庚东(【eng】【ing】【ueng】【ong】【iong】)

记忆十三辙过去有一句话“东西南北坐,巧佳人扭捏出房来“正好每字代表一个辙。十三辙的代表字和其它韵书所采取的方法是一样的,即韵辙名称的韵母与本辙的韵母相同,比如发花辙的“发”和“花”的韵母都是【a】
十三辙对儿化音的解读最下功夫。
七个小辙是:
一 小寒前儿(包括开怀、发花、言前)
二 小人勤儿(包括波歌、皆学、支齐、飞堆、人臣)
三 小姑苏儿
四 小豪条儿
五 小侯求儿
六 小唐江儿
七 小庚东儿
第一和第二小辙各包括了几个辙,这些辙本是不可以通押的,但是儿化了之后就可以通押了,其他五个为本音可以不计。
十三辙也和平水韵一样,根据一个韵部之内包含字的多少分为“宽辙”和“窄辙”,也根据其发音,分为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花发”、“言前”和“江阳”属洪亮级,“姑苏”和“衣期”属细微级,其他八个辙属柔和级。
十三辙还有一个通押的规则,即“支齐”可以和“飞堆”通押;“姑苏”可以和“侯求”通押;“人勤”可以和“庚东”通押。这点在戏剧上可能因有唱腔的弥补,勉强可行,在诗歌上应该是不可行的,例如:
两方巨大的石柱,
在大地里深深扎根,
坚实、浑厚、稳重,
构成了奇特的接吻门。

划一条浅浅的竖线,
勾勒出一对男女的体型,
划一条短短的横线,
面对面的两张嘴唇。

门楣像村姑出嫁时的箱子,
上面划着“霍拉舞”的花纹,
她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仿佛传来“多依娜”的歌声。

坚硬的石头,
体现了雕塑家的匠心,
冰冷的石头,
发出了沸腾的感情。
严辰《接吻门》
此诗就是采用“人勤”和“庚东”的通押,八个韵脚(加方框的字)属于“人勤”的有五个([en]韵有四个,[in]韵一个),属于“庚东”的有三个([ing]韵二个,[eng]韵一个),从效果上看感到极不协调。十三辙是所有韵书里韵部最少的,再通押就说不过去了。
十三辙以汉语北方话发音为基础,在这一点上和现代的普通话类似,有人提出用它代替汉语新诗的新韵书,在没有汉语新韵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了汉语新韵就不应该用十三辙代替诗韵了。十三辙本身有不足之处,在戏剧、曲艺方面已经暴露出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一些戏剧界人士都提出,在戏剧创作上改用新诗的十八韵系统,看来戏剧的用韵和诗韵最后不是团结在十三辙的旗下,而是要团结在新诗韵的旗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郭小川等诗人提出使用十三辙押韵,是基于新韵(十八韵)还没有获得广泛承认,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很多人,没有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分析语音的能力,还习惯于依仗一本固定的韵书。今天从音素的上认识一个语音已经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成了初等教育里的必备内容,这是推行新韵的强大基础。

现代人写诗,无论是新体还是旧体都应该用新韵,本网站推荐的二十/十五系列韵表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汉语新韵划分方案。当你写旧体诗词或者写较短的新诗时可以使用比较严格的二十韵系列,当你写比较长的风体诗歌时,使用比较宽松的的十五韵系列不但能得到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诗韵显得活泼和挥洒自如。使用者无需记忆两套韵律系统,它们之间是细分和合并的关系,在韵律表上一目了然。
   
十三辙的通行说明诗韵的混乱,从事演艺的行业不得不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押韵规则。由于戏剧和曲艺种类繁多,使用方言,所以就算以后诗韵统一到了新韵的旗下,十三辙仍有它的市场,但是在诗歌领域里十三辙应该退场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11 11:34 , Processed in 0.0259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