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不押韵,也可以写好诗,许多人都举以下三首诗做例子:
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三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第一首诗,按照古韵是押韵的诗,平水韵·上声·二十一·马韵。“者”和“下”如果用现代常州音读,“者”读【za】,“下”读【ya】,都以【a】为韵,都是平声(一个阴平,一个阳平),因为常州音在这两个字上保留了古音。有人认为用客家话读也押韵,道理相同。艾青先生以此诗为例,为他废韵的主张找依据,或者他不懂古韵,或者他明知而装糊涂。
第二首诗,每两句用一个韵,第一、二句的韵是“你”,不过不是尾韵,第一句是第一个字,第二句是最后一个字,头尾呼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用韵方法。第三、四句形式相同,头韵是“明”【ing】,尾韵是“梦”【eng】
第三首诗,使用的包韵,即abba韵式,a韵是“着”,b韵是“了”,不过是同字的重复为韵。
如以上三首诗,看似无韵,实际上还是有韵,不过有其特殊性,并非什么“内在律”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