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瑜互见话短长 ——汉丰湖诗联大赛获奖作品述评 重庆市开县汉丰湖诗联大赛,自2011年11月面向社会征稿,得到了全国各地诗朋联友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半月,便收到了500多位作者的来稿近两千件。聘自万州区、重庆市的专家评委,几经斟酌,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46件。此次大赛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巨,令人刮目,成功地打造了开县名片汉丰湖,丰富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品位。 综观获奖诗联,不乏佳作,文质兼美,名至实归。这,自不待言。不过,金无足赤,毋庸讳言,一些作品也确实存在问题。开州诗社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作为专业学术团体,有义务、也有能力维护赛事的权威性、严肃性及艺术的纯洁性、示范性,力图精益求精,对历史、对子孙负责。现将我们的意见赘述于后,以期抛砖引玉。 一、冠以“风雨廊桥”,提法欠妥 征稿启事前言如是说:“为打造好汉丰湖,进一步丰富汉丰湖的文化内涵,提升汉丰湖水位调节坝风雨廊桥的文化品位,特向社会广泛征诗征联。”这么一来,主体即由汉丰湖变成了“风雨廊桥”(启事发布仓促,诗社概不知情)。获奖作者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加之评委们至今尚未见着启事,于是,一些写“风雨廊桥”的作品便榜上有名了。我们觉得,此类作品不宜获奖。 那么,究竟是“坝”还是“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要你去走一走,或上网看一看,便可以肯定:实实在在就是一座水位调节坝,并非什么“桥”!水务局专家进一步证实:这本来就是按科学原理设计的防洪抗旱兼治污的现代水利工程,岂是仅供交通的“桥”?既非桥,即便上边建了楼廊,也绝不是“廊桥”。诚然,像广西一带的风雨桥那样,楼廊覆以瓦顶,可以遮风挡雨,但充其量叫风雨廊,仍与“桥”不沾边。再说,这些诗联是要镌刻于楹柱,悬挂于楼廊的,将来,岂不误导后人、贻笑大方、丢尽“举子之乡”脸面? 二、有的作品内容不切 征稿启事有言:以“汉土丰盛”为主题,抒“千年开州,灵动水城”之怀,或咏叹风物,或书写人文。一副作品,首先应看其主题是否鲜明,内容是否恰切。如果内容失当或费解,也是不应获奖的。遗憾的是,许多作者是外地人,不了解汉丰湖、调节坝的特点及功用,于是凭空猜测,随意想象,因而显得概念化,毫无特点,到处可以通用。 须知,汉丰湖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在开县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湖、生态景观湖。因开县古称汉丰,故名。其面积比两个西湖还大。开县 移民新城坐落于湖畔,山水相连,湖城相依,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灵动水城”。北有湿地公园,南有滨湖公园;水面上,豪华游船往来,成群水鸟翔集。湖中禁渔,亦不能扬帆撑篙、划船垂钓。真是美仑美奂,宜居宜游。建于新城下游的“坝”,仅为水位调节,不同于通航发电的葛洲坝。 三、有的诗联不合格律 征稿启事要求:“诗为五言、七言绝句,合乎一般古体诗规范。”正是这前后矛盾的说法,使一些作者误以为要求可以放宽。殊不知,绝句属于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有平仄、押韵、节奏、粘对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与古体诗大不相同。对联,自然必须合乎《联律通则》。我们认为,既是大赛,理当高标准、严要求,评出当之无愧、令人信服的精品。不合律者,连起码条件都不具备,不能滥竽充数,不配获奖。 择要评点如下: 1、452号(二等奖): 汉丰湖上水,巫峡画中山。 明月披霜坐,幽幽梦一湾。 因一等奖空缺,这当是首屈一指的。然而,读得人一头雾水:“湖上”哪来“水”?“汉丰湖”与“巫峡画”有什么可比之点?明月如霜、幽梦一湾,意境何其凄清!是歌颂还是感伤?是谁“坐”?又坐于、梦于何处?此情此景,做的又是什么“梦”呢? 2、75号作品(二等奖)完全没有开县特点,看了标题才知是汉丰湖。首句末字“碧”为仄声,却与“诗”“时”押韵,犯了撞韵之忌。 3、221号(三等奖)有“桥中开画坊”句,既不是“桥”,更不能在“桥中开画坊”吧?若说“如画廊”可能好一点。 4、41号(三等奖): 汉丰湖映月,云上荡轻舟。 舟随云月走,人在画中游。 汉丰湖与开县新城相依相映,美不胜收,并不在夜景。湖中禁渔,夜里也无人荡舟。若说“人在画中游”,莫非患了夜游症么?末句引自新诗《桂林山水》原无可厚非,因为此乃作诗一法,但此处引用不当。再看格律,不仅“走”字撞韵,而且短短二十字,重字就占六个,其遣词造句工夫真不敢恭维。岂不知忌重字是作诗常识么? 5、292号(三等奖): 袅袅春烟淡,盈盈碧水环。 瑶台飞玉镜,镶嵌到人间。 该诗缺乏开县特点,是湖皆准。而且“淡”字撞韵,“烟”“嵌”挤韵。 6、12号(二等奖): 忙趁微雨学钓翁,雨入廊桥亦入风。 游人不知身是客,推门坠入画境中。 首先,汉丰湖是不准钓鱼、捕鱼的,凡撒网、垂钓、渔歌、渔灯等内容皆不切。其次,学钓翁何必风雨中?古人“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寻求心灵之宁静,今人学钓恐是为鱼吧?此意境倒有点旧时文人消极避世之嫌。再者,这“廊桥”既不遮风,又不挡雨,要它何用?何况本非廊桥。还有,“推门”,推什么门?哪里的门?若在湖上,不怕溺水么?更有甚者,首句二、四、六位置上,三字皆仄,难道“二四六分明”也忘了?后三句一点不讲粘对,三个“入”字也重得不规则。违律如此,居然逃过了评委们的法眼,还“二等奖”!岂非大笑话! 7、78号(二等奖): 堤坝峰峦秀作堆,闸关喷雪似鸣雷。 幻中仿佛刘元帅,统领千军万马回。 此诗亦为外地作者通病,不了解汉丰湖调节坝之功用,想当然地写“喷雪”“鸣雷”,岂知它不是水电站,哪有“千军万马”之势?依据不实,后边的幻像自然欠妥。而且,第三句也显得太过直露。 8、120号(三等奖): 甘露凝心意气昂,渔灯点点胜星光。 移民已遂安居梦,再起蓝图向小康。 如前所述,汉丰湖非养鱼之所,而且禁渔,这么多“渔灯”何来?定是滥捕乱捞。移民安居与渔灯有何联系?该不是农民都移为渔民了吧?还有,一般说遂愿,没有遂“梦”。 9、392号(三等奖)题为“刘帅故里三峡工程”,不妥。因为刘帅故里的汉丰湖与三峡工程是两码事,顶多是由于三峡水库蓄水而形成,而且两地相去甚远。 10、262号(对联三等奖)上句末尾三字“十里景”都读仄声,谓之“三仄尾”,乃联之大忌。当然,作者若知开县别称“三里”,事情就好办了。惜乎先生远在湖南! 至于“优秀奖”,本不想提及,可有的实在太出格了。如202号,单看第一句“坝筑千顷碧水阔”,就会忍俊不禁,除“千”字外,七字竟有六仄!有如此写“绝句”的吗?又如65号,三个韵脚“屏”“中”“情”,分属“九青”“一东”“八庚”三个韵部,的确韵散辙乱!470号第三句“四十一岛青天外”,前四字连四仄。对联293号,一句多达23字,不合征稿启事“单联不超过15字”的要求,而且“意在心中”颇为费解。121号上下句末字“奇”“煌”均为平声,难道不知“仄起平收”的基本规则么?还有,位于节奏点的字有三处于上下句失对、当句失替;两个“里”字重得不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