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再重复一下,我谓之“声律节奏”乃特定术语,我已经根据论文需要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即平仄律,看不见的节奏。并非您理解的那样。我已经数次说明了。 您这段文字的前半截没有问题。后面的推理结果就忽略了我文章的东西。 野神 发表于 2013-5-24 14:47
既然看不见【节奏】,为何还要生硬的叫做【声律节奏】呢?既然赋予特定意义,特定意义为何与早有固定意义的术语相冲突呢?再者,赋予特定意义,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违背诗例逻辑的! 三羊 发表于 2013-5-24 15:15
声律节奏与逻辑停顿文 / 王山而发布于:2006-7-2 6:33:05 ┊ 字数766 ┊ 阅读 古典诗词中以两个字(音节)为一个节奏,就这个意义说,“节奏又是构成声律的单位”。关于声律,启功先生有过生动的比喻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4 19:10
声律节奏,启功没说王力说过。 三羊 发表于 2013-5-24 21:34
王山而纯属胡扯! 三羊 发表于 2013-5-24 21:37
在五、七言律句中,声律节奏是按平仄排列的固定模式框定的,不管诗句的语意节奏如何,只能按二字一顿来确定声律节奏,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语意节奏应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但仍须按声律节奏读成“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硬性割裂语意的现象,一般只出现在五、七言律句中,词律节奏和古文节奏的对联句式可以只按语意节奏来确定节奏点。 野神 发表于 2013-5-24 23:01
我的意思不是说这篇文章内容怎样。而是说明“声律节奏”一词早已广泛使用,为何遭到质疑? 我这样做,就是说,如果大家同意其逻辑性,我算多此一举;如果有人反对,就说明没有固定,我按照“特定术语”科学地固定之。其结果都一样,“声律节奏”一词真实地存在了,其含义无可非议了。 其实它只是一个特定的称谓而已。我们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借其名,赋其意,而释道也。野神 发表于 2013-5-24 23:18
使用道具 举报
不符合逻辑,本身就是错误。与是否固定无关! 三羊 发表于 2013-5-24 23:28
看到:仄仄仄平平,你如何知道他是23句子的句子,还是32节奏的句子呢? 更上——一层楼,是23节奏;五百里——滇池,是32节奏。 三羊 发表于 2013-5-24 23:36
节奏是【形】,声律是【影】。 形影不离,无【形】则无【影】! 【形】与【影】的关系,犹似何伟棠的【基础性】与【叠加性】! 三羊 发表于 2013-5-25 16:01
转眼又回到了原点啊。 ①如果没有文字,何来语义,没有文字,何来语音。先有汉字,再有语音。 ②“声律”之“声”,与“语音”之“音”,“声音”二字意同也。以此可知,“语义”二字比“语音”二字更适合。 野神 发表于 2013-5-26 18:35
豆在釜中泣 语义节奏:豆——在釜中——泣。 豆、在釜中、泣,三者是词或词组。 语音节奏:豆在——釜中泣。 豆在、釜中泣,二者都不是词或词组。 可见,语义不是划分节奏的必要条件或唯一条件啊! 三羊 发表于 2013-5-26 20:32
你说的语义节奏,实际就是来源于语法结构,或语法结构单位,也就是王力的意义单位。 语音节奏单位与语法结构单位,都是句子的划分。但二者却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有时重合,有时不重合: ... 三羊 发表于 2013-5-27 11:30
因此,我认为,用“语义节奏”更准确明白。 如果您直接通过语音来判断,那请问: ①在(去声,仄声)、釜(上声,仄声)的语音区别在哪?您要把它们分开。 ②釜(上声,仄声)、中(平声,)的语音相同在哪?您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③是如何具体判断的? ④这样好懂吗?好教学吗?直观吗? 我们不是主张“大道至简”吗?应该说,越是抽象模糊的东西,越容易让人糊涂;越是简单具体的大众化的概念越是让人易懂。在节奏的划分上,语义就是这样一个明白而确切的词汇。 野神 发表于 2013-5-27 10:09
这段时间,就这个帖子,我经过多方论证,也通过电话、快递向很多业内尊长请教。他们目前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这篇文章的论证是基本成立的。因此,现在基本定稿。 从上面我俩的辩论来看,暂时基本没有新的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7 13:15
相信三羊的说法吧! 三羊非常自信的忠告野神:三羊的说法是最科学的,也就是三羊的节奏理论和声律理论! 三羊 发表于 2013-5-28 07:58
五言诗句的【仄平仄仄平】,你的声律节奏,能划分为【1121】四个节奏单位吗? 你的如此的声律理论,即便成立,又有什么作用或用途呢? 三羊 发表于 2013-5-28 12:43
声律节奏的基本格式,即我们制定的“平仄律”。 它由允许的自救和互救。它只要不违背平仄律中的规律,就是正确的。 至于您写出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 您不可能写出“仄平仄仄平”,却硬说写的是“平平仄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8 13:04
现在是五声二元化,即平仄两分法。唐朝是平上去入四分法。你如何划分声律节奏呢? 三羊 发表于 2013-5-28 13:18
十分明显,在我的理论中,无论“声律节奏”(平仄律)如何,都不影响“语义节奏”的划分。 但“声律节奏”越完美,通过“语义节奏”吟读出来的效果就更好。这就是问题的重心所在。 所有一切“玄之又玄”的理论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8 13:20
158# 三羊 我为何要叫“声律节奏”必有我的道理,文章中已经说过,我俩也辩论了很久。何况这其一,有人早就这样说过;其二,我把它做“特定术语”是合理地,前面也已经做过合理的阐述。 另外,我给孩子取名叫什么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8 13:40
http://zhongguoyunlvshigewang.5d6d.net/viewthread.php?tid=60319&extra= 到这里看看,或许有点帮助! 三羊 发表于 2013-5-28 13:45
动物植物,二者不同。为何将植物说成动物呢?即便有【特定术语】怕也不妥! 三羊 发表于 2013-5-28 13:47
看来,我还得把这段话重新说一遍: -------------------------- 这段时间,就这个帖子,我经过多方论证,也通过电话、快递向很多业内尊长请教。他们目前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这篇文章的论证是基本成立的。因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8 13:43
你可以私下问问于站长。看看支持谁的观点 三羊 发表于 2013-5-28 13:55
三羊兄,这不是辩论之道啊! 野神 发表于 2013-5-28 14:00
九律《雁荡筋竹涧》野谷山人 筋竹游延曲折三千米,奔腾起伏冲撞十八潭。 缓流透彻澄明溪底石,喷雪倾珠怒泻激山岚。 深渊浅水连绵通大海,狭谷高崖竦峙接层嵁。 造化钟灵鬼斧天然景,人间隽永奇观作雅谈。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9 18:10
野谷山人:中华诗词论坛版主。不能当做权威。即使是权威,也要有理由证明。他的诗节奏可以,不能证明我的不可以。 ------------------------------------ 没有见到古人的九言格律诗,即使有,我的理论认为,九言诗因为句子增长,其语义节奏节奏应该可以多变,不应该那么呆板。 可以负责任的说,古人在对九言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和创作上还是空白。原因在我的《九言格律诗的声律》【野神格律之一】中已经谈到。 野神 发表于 2013-5-29 18:20
沈约的上二下三,就是节奏格式,只有上二下三的节奏格式,才有蜂腰的25交替规则。假如是32节奏格式的句子,就是35交替。什么节奏格式,用什么调声规则。脱离节奏谈声律,无疑就是纸上谈兵! 三羊 发表于 2013-5-29 18:25
七言律句的节奏,务必是223,九言律句的节奏,务必是2223 ---------------------------------------- 五、七言可以,是因为句子较短。外国有人还专门研究过“5、7”个音节的特殊性,与人的思维与记忆的联系。从根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9 18:32
句子过长,不是任意改变节奏格式或节奏规矩的理由吧! 三羊 发表于 2013-5-29 18:34
如果按照您的一成不变的观念,假如要创作一个二十一言的格律诗,就非得22222222221这样平板吗? 野神 发表于 2013-5-29 18:37
你能将仄平仄仄平,看作是4个节奏。的确是古今第一人 三羊 发表于 2013-5-29 18:43
依照你的逻辑: 【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是3个声律节奏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是2个声律节奏 【平平仄平仄】是4个声律节奏;【仄平仄平仄】是5个声律节奏 这是什么道理呢? 三羊 发表于 2013-5-29 19:18
诗歌的节奏【野神格律之二】 (2013年5月15日) 野 神 稍有古典格律诗歌创作经历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格律诗歌有声律和节奏。声律,即人们 ... 野神 发表于 2013-5-29 20:45
江村月落正堪眠(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A、声律节奏:平平仄仄仄平平【232】 B、语义节奏:江村—月落——正—堪眠【2—2——1—2】 语义节奏:江村——月落——正堪眠【2——2——3】 声律节奏:平平 ... 三羊 发表于 2013-5-29 21:41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5 20:04 , Processed in 0.1299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