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一剑 于 2016-3-31 07:07 编辑
毛泽东1917年8月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的假期,曾与萧三至益阳游学,在游学道中写了一首即景七律诗,因年深日久有一联已轶失,现已成为了残句,给文学界留下了莫大遗憾!现复制于此,请众诗友认真阅读此诗,明达其意境,然后奉上自己的缀句,为毛泽东补全这首意象至美的残句诗!以此我们也能在学习中重新领略伟人的风范,在写作中领悟写诗的真谛!用我们的智慧弥补文学的遗憾,用我们的诚挚告慰伟人在天之灵!!注:毛泽东《七律·益阳道中》[1917年8月]:“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标题“益阳道中”,为萧三所拟。毛泽东和萧瑜在安化逗留了几天后,便向益阳进发,途中遇大雨,毛泽东写了这首七律。从诗的一、二句看,作者离开“远湾”即某个小山村,却遇上突然而降的大雨,似乎无处躲避,在滂然大雨中走了很远,直到石龙关。接下来的颔联当是描写这场大雨的景象。一定很有气势,可惜这两句缺失。颈联描绘的是大雨时途中所见的情景:荒野渡口,无人无舟,只见苍松泻心翠,古木横地;河上的小桥已被雨水冲断,水流湍急,一个漩窝接一个漩窝。后两句“客行此去遵何路?”作者自己问自己,横在面前的这条河是过不去了,那么,往哪儿走呢?还有哪条路可以前行呢?“坐眺长亭意转闲”,暂时不走了,在渡口边的长亭里坐下休息休息,心情悠闲地眺望这一带雨后景色。处变不惊,在困难面前镇定沉着,是诗人性格的一大特点。!
《七律·益阳道中》[1917年8月]
毛泽东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碧岩吹叶飘千壑,翠岭飞泉涌万山。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说明:用“碧”“翠”“吹”三字接首联的“东风”,以“飞泉涌万山”比喻雨之极大,以接首联的“骤雨”、“滂然”,“岩”“山”启颈联的“苍松”,“飘”“涌”引颈联的“横”“动”!
(补缺颔联)
2016.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