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石兰《驿庭春晓》一诗二法之得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7: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石兰《驿庭春晓》一诗二法之得失

     [七律 新声韵]驿庭春晓
         
   驿庭露晓鸟雍鸣,莲步随音翼翼行。
   西苑前天风入骨,东坡今日草含青。
   轩檐收尽三更雨,燕榭衔出二月晴。
   有意檀郎同信步,忍听室内有鼾声。

   ——癸巳蛇年早春作于旅途

    [七律 新声韵]客庭早起
         
   客庭破晓鸟雍鸣,携步随音慢慢行。
   西院前天风入骨,东坡今日草含青。
   屋檐收尽三更雨,亭榭衔出二月晴。
   有意邀他同散步,忽听屋里有鼾声。
  
   ——这是石兰最近南行在驿栈写的“一诗二法”诗。
   《驿庭春晓》和她的其它作品一样,用词高雅、考究、得体。
    我给它的评价:典雅有致,词采精拔,独超众类,堪为佳作。
   《客庭早起》是同一首诗的另一法。语言直白,诗味平平,雅俗参半,很不协调。
    先谈谈我对《驿庭春晓》一诗的理解:
    1、首联“驿庭露晓鸟雍鸣,莲步随音翼翼行”,起句平淡娓娓道来,因为写诗一般首联起笔不要高,否则,后面上不去,会虎头蛇尾,作者深谙此道。
作者通过“驿庭”、“露晓”、“鸟雍鸣、”“莲步”“行”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交代了地点、人物,用典雅的语言表现了作者文静、幽雅的气质,喜悦、谨敛的情怀。
    2、颔联“西苑前天风入骨,东坡今日草含青”,文中的“西苑”和“东坡”从字面看是实景,往深处理解应该是“以前”和“现在”。
    我们从石兰的诗文和自叙中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她幼年丧父,半生坎坷。刚出校门不久就因家人主张的涉外婚姻远嫁海外,那年,她21岁。独居的母亲是石兰的牵挂,新婚后不久她只身回国,在一家境外驻华新闻机构工作。石兰单纯、善良,性格内敛,这与她正统的家教有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弱柳扶风不谙世事的传统女子,却屡屡被生活的变故摧残,几乎葬送了年轻的生命……婚后第二年,丈夫耐不住寂寞与人苟合,直至对方有了孩子也不知晓。单身妈妈十年后,命运再次捉弄可怜的石兰,相依为命的孩子患上了不治之症,年迈的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脑中风后带着对石兰无尽的怜爱和牵挂悲痛离世,两个月后,十二岁的孩子去了天堂……为了排解痛苦,为了挚爱的文学艺术,石兰开始了正式的写作,走进了网络文学……她结识了一位作家并与之相爱,两年后,正当她自以为懂得了什么是爱的时候,“爱情”再一次欺骗了她。她悲痛欲绝,用血泪写下了感天地泣鬼神的钗头凤《劫》,她万念俱灰,执意远赴美国出家。在台湾等待居士时旧病复发咳血不止,不堪心灵与病体折磨的石兰,在举目无亲的台湾独自徘徊在海边……
    3、颈联“轩檐收尽三更雨,燕榭衔出二月晴”,这是非常经典的一联,虚实相生,榭衔晨日,令人赞叹不已。
    石兰“之子于归”,眼中看到的都是二月的“情”……让我们为石兰祝福吧!
    4、尾联“有意檀郎同信步,忍听室内有鼾声”,一个“有意”的念想;一声“檀郎”的轻唤;一种“忍听”的憨态,把作者缠绵的情怀、体贴、疼爱的心理展示得惟妙惟肖。
    全诗情、意、境、律俱佳,文笔错落有致,起、承、转、合得体,对仗工稳,俨然一幅江南小园春晨图。
    石兰借用文字的美化,尽展女性的柔美,让人浮想联翩,由衷生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文描叙的虽然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但对石兰来说却是一座意志的丰碑,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再说说两首诗中的用词比较: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是的,一个字可以使一首诗死,也可以使一首诗活。
    全诗的造景基本一致,但用词的不同展示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1、“驿庭”,驿站的庭院;“客庭”,旅居者所在的庭院。汉典的解释对此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形成文字后的效果却不一样,典雅自在“驿庭”之中。
   2、“早起”是一个行为,“春晓”是一种现象,行为与现象的容量不一样,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不一样。
   3、“破晓”,比喻早晨天开始发亮;“露晓”,是有露的早晨。江南春天的早晨,一个“露”字将带给读者何等的遐思不难想象。
   4、“莲步”,指仕女的脚步。有诗云:“……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一个是“莲步”轻移;一个是“携步”而行,其“翼翼”的含蓄、内敛远胜“慢慢”的行为律动。
   5、“西院”,从字面理解就是西边的院子。而“西苑”却不一样,它不仅表明了方位,且有着比方位更深一层的含义。老北京人都知道,“西苑”是苑名(在北京旧皇城西华门西,清时苑在大内西,因称西苑 ),而现在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清•张廷玉《明史》有“深居西苑”之说。作者借“西苑”比喻以往,不堪回首“前天”的“风入骨”。当然,这个“风”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是比喻往日的坎坷和不幸。
   6、“ 轩檐“、“燕榭”非常形象。“轩檐”其实就是“屋檐”,“燕榭”也是“亭榭”,作者在此用了古语,想必与她的所学不无关联。她曾说过:古语是国学的精髓,如果今人不用,这些瑰宝将蒙上尘埃。可见其爱字之深,爱国之切。
   7、“邀他”与“檀郎”,一个是俗语,一个是比喻。
   8、“忍听”与“忽听”,虽然都是同一个现象,但含义却截然不同。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随园诗话》)由于石兰有真性情,文笔起伏跌宕,情感的波澜形成境界的波澜,曲折有致。
    “有意”、“忍”字用得太好了,特别是“忍”字不仅委婉、逼真地展现了作者疼爱的情怀,且和首联呼应,全诗浑然一体,从而,拓展了诗的境界,提高了诗的品味,真是一字千金。
    颌联“含青”“含”字也用得十分准确、出色,“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举目遥望,清晨,太阳初升,正好和煦的阳光照在东坡含着露珠的草地上,波光闪闪,一片空濛,一片绿云,呈现绿油油的图景,多么惬意!多么欣喜!“含青”把作者那种大家闺秀文静、幽雅的气质,含情(青)脉脉喜悦的情怀,深厚的艺术修养表现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典雅的艺术风格。不仅画面和谐,情景交融,扩大了诗的容量,深化了意境,而且,和颈联“衔出二月晴”照应。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石兰的“一诗二法”是想告诉大家:俗语、熟语不宜用于诗中。
    石兰尊古不泥古,立于创新。她的古体诗、新体诗、散文、小说、曲、赋、歌词都很得法,凡读过石兰文章的文友均一致认同。
     石兰研修的是汉语言文学艺术,对文学理论造诣颇深,但她从不与人辨析,她只想用自己的作品来标举她的美学取向和执着的诗法追求,这就是石兰的真意所在!
    天分高的人,他的内心一定谦虚,石兰诚如是也。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麦子成熟以后就低垂着自己的丰硕……
    一个人在文坛能否站得住脚,一靠作品,二靠人品。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说到底是人品。网上诗友们都能感受得到石兰为人谦虚、彬彬有礼,从善如流,乐于采纳诗友们建议,颇有大家风范,诗友们敬重她,都愿意帮助她。
    博采众长很重要,“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孔子进太庙,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成大事者,必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石兰名如其文,文如其人。她的性情酷似黛玉,天生丽质,才情满腹,文思敏捷,内慧外秀。她生于书香之家,从小爱好诗文。终于在耽误四年后获汉语言文学艺术硕士学位。去年,走出困境后的石兰欲留美继续深造,终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袁枚说:“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随园诗话》)。石兰天资聪颖,对文字非常敏感,且有很高的悟性。她博览群书孜孜以求,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这为她的诗文形成“典雅”的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的诗着意取雅,含蓄有致,极力拓展诗的容量、张力,以求诗意的深邃和超凡的艺术境界。文字端庄华贵,清雅高洁,深受诗友青睐。去年在“汉语诗歌大赛”上一举夺魁,成为首榜状元。
    我有一首诗是写给石兰的:
    [词 新声韵]十六字令•咏寒兰
    兰。 空谷幽幽立峭岩。清芬散,淡淡渺轻烟。               
    兰。 涵养天真于自然。寒凉久,冰雪著华年。
    兰。 络络根须云涧悬。绝尘迹,神韵逐清泉。
    兰。 走笔临川气浩然。文章烁,情采射极天。
    兰。 造化于斯钟秀焉。花香叶,清雅动姝仙。
    ——这就是她,她就是诗。
     窃以为,用语“典雅’还是”通俗”,不必苛求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各自的艺术修养,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扬长避短。
    典雅不是晦涩的必然,通俗也不是味同嚼蜡的温床。典雅不是平淡对立面,平淡不一定不雅。
    尽管石兰诗写的典雅,但并不晦涩。
    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其实,“诗用意要精深,下笔要平淡。(《漫斋语录》)
    求诗意精深是一半功夫,求语言上的平淡又是一半功夫。不精深不能超越其它而有新意,不平淡不能让人都理解体会,影响受众、流传。古代一些好诗未流传下来,恐怕与曲高和寡不无关系。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叫汪孝廉的人投诗给袁枚,袁说:“我不知这诗有什么好处。”汪说“我的诗必须传到五百年后才有人知道。”袁笑着说:“人人都不能理解,五天都难传下去,凭什么传到五百年以后呢?”
    王安石评张籍《秋思》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元代诗人房嗥论诗绝句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作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宋代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张向陶在《船山诗草》中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苏东坡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孟浩然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艾青说:“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请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写情人离别场面,,语言看似平淡,这十一个字却压倒千言,给人深邃境界。
    请看——
    水窗晴掩日光高,
    河上风寒正长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
    女儿生日是今朝,
    张若驹《五月九日舟中偶成》
    ——语极平淡,意味深长。
    请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作品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大背景下,塑造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一叶小舟上迎着风雪独自垂钓的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不屈、清高、孤独、苦闷的精神世界。
    这首诗共二十个字,字字千钧。用语平淡,每一句看似平常,合起来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百读不厌,真乃千古绝唱也!
      再看——
    高上去又跌下来,
    这叫卖的呼声——
    一支音标,沉浮着,
    在测量这无底的五更。
   
    深闺无眠的心,将把这
    做成诗意的幽韵?
    不,这是生命的叫喊,
   一声一口血,喊碎了这夜心。
   (臧克家《生命的叫喊》)
    ——这是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涯的带血叫喊。用语平淡、凝练,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极富张力,耐人寻味。
……
   再看看赵xx发在《诗刊》上的一首“诗”——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毫无诗味,根本就不是诗,这是对诗的亵渎!
    所以,诗好不好,不在于用语平淡与否,而在于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和功力。平淡必须有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天成才好。
    有人以学问为诗,以深奥为高,吾不敢苟同。任何东西都要有度,适度才好。有人一首诗里用典很多,结果虽扩大了诗的容量,却造成晦涩、繁冗、乏味的弊病。
    如李商隐的《喜雨》——
    班扇慵裁素,曾衣讵比麻。
    鹅蹄逸少宅,鹤满令威家。
    ——拼凑典故,窒息了诗的灵气。纵使是大家之作,也不被人看好。
    大家都知道骆宾王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这是他七岁时写的,当时他并没有多少学问,完全靠他的天性、天真、灵气,不是也写得很好吗?一切好诗都是天籁之音。
    人的天分、灵感是学不来的,磨铁可以成针,磨砖不可以成针,所以,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成为诗人。
    要想成为大诗人,除天赋外,还要有勤奋和历炼。
    据石兰自己介绍,她涉足网络文学并正式开始写作只有三年多的历史,至今也少有作品发表问世。石兰兼备天赋与勤奋,且有超乎常人的历炼,在她不多的作品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一颗璀璨的明星正在冉冉升起……
    有人提出写格律诗用文言还是用白话,不妨把野神诗友一首现代格律诗引来加以说明。
    七律•怀杜甫
        野神
    我的/眼被诗/点亮,(232)
    挥洒着/诗的/自由。(322)
    雪与风/一起/行走,(322)
    我和你/并列/遨游。(322)
    唐朝人/问/今朝路,(313)
    现代人/寻/古代楼。(313)
    多少/伤疼的/汉字,(232)
    像花/绽放在/神州。(232)
    古今中外,任何格律诗的构建都必须依据本民族的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来进行。
    汉语一字一音,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同音字丰富,调动方便,易形成音律、韵律。尽管汉语上述基本特征至今未变,但现代汉语与古时相比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1、古时文人主要用文言写诗
    以单音词为主,通常只有两种音步(2、1),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五言有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七言在此扩展)。
    2、今天,主要用白话写诗
    以复音词为主,轻音和种类繁多的虚词(助词、连词及介词……)入诗,音步多达四种(二字音步为主,三字音步为辅助音步,一字、四字音步不常用,为特殊辅助音步)。
    3、.希腊有“长短律”,英俄有“轻重律”,这两种音律我们汉语中基本没有。我们所独有而他们所没有的是“平仄律”(四声)。
    4、古代汉语格律诗是以音节为单位构建诗歌,现代汉语格律诗是以节奏点为单位构建诗歌,所以,用古时办法构建现代汉语格律诗是不行的。
    5、古代格律诗音步划分原则以音节为主,与意义无关。现代格律诗音步划分原则以意义为主,适当兼顾音节。
   前面是野神《怀杜甫》音步和顿的划分情况;下面是《驿庭春晓》音步和顿的划分情况:
   [七律  新声韵]驿庭春晓
   驿庭/露晓//鸟雍/鸣,(2221)
   莲步/随音//翼翼/行。(2221)
   西苑/前天//风入/骨,(2221)
   东坡/今日//草含/青。(2221)
   轩檐/收尽//三更/雨,(2221)
   燕榭/衔出//二月/晴。(2221)
   有意/檀郎//同信/步,(2221)
   忍听/室内//有鼾/声。(2221)
  (/表示小顿;//表示大顿)
   ——显而易见,虽然都是七言,古代格律诗与现代格律诗音步和顿的划分是不同的。
    诗、词、曲各种格律诗体式经历了上千年时间到唐、宋、元已相继建立起来。现代格律诗经历了几十年时间,雏形已建立,尚处于建设阶段,“律随情移,体缘律立”,现代格律诗体式将是层出不穷的。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综上所述,原则上用古代格律诗形式写古代格律诗须用文言,用现代格律诗形式写现代格律诗须用白话。
    但是,看问题不要绝对化,情况复杂,由于白话中也有1、2字音步,古代格律诗中文言兼有口语是常有的事,自从诗歌诞生那天起,口语就已入诗。(见拙作《试论口语入诗历史取向的必性》)。今天的口语中古代一些文言已变成了白话,现代格律诗中白话兼有古代文言也是常有的事。
    总之,典雅的诗可多用文言,注意避免深奥晦涩;清新、自然的诗可多用淡语,注意避免直白无味。
     祝愿石兰用“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辉映诗坛,引领风骚!


             2013年3月8日于北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2 17:31:16 | 只看该作者
完美!诗贵在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16:21:16 | 只看该作者
月夜流霜 发表于 2013-5-2 17:31
完美!诗贵在雅。

紧握!谢谢!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6 07:01 , Processed in 0.0254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