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其它] 对联是独立于诗歌小说散文戏曲随行体之外的文学体裁(初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8: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1-10-24 10:47



对联是独立于诗歌、小说、散文、戏曲
                            和随行体之外的文学体裁
(初稿)
                                   (2011年10月21日)
                                               野 神

        2010年10月18日,本人发了《论随行体文学》一文,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了这一种理论。至于今后的发展,在此我就不多谈了,只有留待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了。大家可能还记得,在《论随行体文学》一文中,敝人首次提出了随行体、散文、诗歌、对联、小说、戏曲六种文体并行的文学体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基本构成。这之中,今天我要说的是,为什么说对联是一种独立于诗歌、随行体、散文、小说、戏曲之外且与这五种文学体裁并行呢?
      首先声明,认为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这不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但在我之前,没有人肯定地提出并通过理论论证然后大胆公之于众。所以在我之前所有的书本、杂志和网络上仍然普遍认为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四种文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构成。其它的分类也比较模糊,各执一词。就在敝人《论随行体文学》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后,敝人也与很多朋友交流过,有人同意有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说对联是诗歌的一部分,是从骈文而来,不承认它是独立于诗歌、随行体、散文、小说、戏曲之外且与这五种文学体裁并行的一种文体。但愚以为对联应该是独立的文学体裁。
      我为什么说对联是独立的文学体裁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阐述。

      一、 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对”,就是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二、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他在桃符板上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有人说,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因为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所辑录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
     [春联] 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
      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

      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

      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三、对联的格律和要求

      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四、为什么说对联不是诗歌,它与诗歌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上面已经指出了对联的本质特征,它为什么不是诗歌。
     (一)对联与诗歌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1、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诗歌的定义: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心灵和文字的艺术,押韵是其最根本的要求,格律是其更高要求,用高度凝炼的文字以表现深刻思想内核的抒情言志是其最高要求,多以分行形式表现。因此,诗,是以韵和律表现语言节奏的和谐,用高度凝炼的文字表现深刻思想内核的一种抒情言志的高级语言艺术形式。
      <二>表现形式不同
      对联主要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具体的见对联的分类部分。(略)
      诗歌则主要用于抒情言志
      <三>分类不同
       1、诗歌的分类:
于进水先生之《诗帜》的分类,按照诗歌的韵体、律体和韵声所划分的“通韵齐言正格诗歌”“通韵齐言变格诗歌”“变韵齐言正格诗歌”“变韵齐言变格诗歌”“通韵杂言正格诗歌”“通韵杂言变格诗歌”“变韵杂言正格诗歌”“变韵杂言变格诗歌”八种诗歌体式,是对汉语言古典韵律诗歌和现代韵律诗歌两大纵向体式横向之最基本分类。
       2、对联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另外,对联的还可以这样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五>标志不同
      更重要的是:
      对联,只有上下联,一般不押韵。
      诗,押韵是诗歌最根本的要求。诗歌是必须押韵的。韵律是诗歌的核心要求和标志性象征;对联对韵律没有要求,以分行为标志。
      <六>产生的时间不同
      诗歌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之一。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七>格律不同
      对联的格律主要是六相(见本文第三大点:此略)
      诗歌的近体诗格律主要有四种基本格式,下面以七言绝句为例: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用途不尽相同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主要实用于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当然也可以仅仅用于抒情言志。
      诗歌是以韵和律表现语言节奏的和谐,用高度凝炼的文字表现深刻思想内核的一种抒情言志的高级语言艺术形式。

     (二)对联与诗歌的联系
       1、都是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2、对联可以是诗歌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当然,其它的诗歌都可以含有对联。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清楚地知道对联因为与诗歌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它不是诗歌,更不是骈文

       五、对联与散文、小说、戏曲、随行体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一)对联与散文、小说、戏曲、随行体有哪些联系?
       1、对联、散文、小说、戏曲、随行体都是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2、对联可以是散文、小说、戏曲、随行体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之中都可以包含有对联。
     (二)对联与散文、小说、戏曲、随行体有哪些区别?
      众所周知,对联与散文、小说、戏曲、随行体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不用多谈了。

      六、对联独立的重大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对联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独立于诗歌、随行体文学、散文、小说、戏曲之外且与这五种文学体裁并行的,我们明确它的分类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将对联科学地独立出来,我们不再模糊地认为它是诗歌中律诗的一部分。例如长联或者少于五字的短联就不可能是律诗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现在通行的古典格律中的律诗只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其次,将对联科学地独立出来,也就给对联定了位,它不再属于诗歌,只是诗歌中可以运用它。这更有利于发展,便于专门研究。
      第三,因为以前的模糊,与诗歌纠缠不清,阻碍和制约了对联的健康发展。所以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它应该独立。这不影响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四,将对联科学地独立出来,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就更加明晰,这有利于中国各文学形式的健康发展。
      总之,对联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立,完善了文学体裁的科学分类,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综上所论,对联并非是以诗歌或骈文为母体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从产生开始就是独立的。虽然被古典格律诗歌中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骈文大量运用,但它的本质不属于诗歌范畴。因此,对联是一种独立于诗歌、小说、散文、戏曲、随行体文学之外且与这五种文学体裁并行的文体。对联、随行体、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六种文学体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基本构成。


                                                   2011年10月21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8:24:27 | 只看该作者
文兴

版主


文兴 当前在线
UID315 威望5167 1 金钱4754 1 贡献4754 1 文采4754 1 在线时间1233 小时 注册时间2010-2-21 最后登录2013-8-6




版主


帖子4750 精华3 积分23790 性别男 来自中国湖北.武汉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4 11:58 | 只看该作者





细阅!学习!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TOP


lymlym008


lymlym008 当前离线
UID3270 威望18 1 金钱17 1 贡献17 1 文采17 1 在线时间1 小时 注册时间2011-11-9 最后登录2011-11-10




韵律童生


帖子17 精华0 积分85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3
发表于 2011-11-9 20:46 | 只看该作者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TOP



野神


野神 (野神)当前离线
UID178 威望12082 1 金钱7821 1 贡献7824 1 文采7841 1 在线时间175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11-19 最后登录2013-8-6




主编


帖子7441 精华78 积分39392 性别男 来自重庆开县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4
发表于 2012-4-23 16:38 | 只看该作者





1# 野神
提起探讨。





《韵律诗歌》报---主编。
《论随行体文学》——(诞生及系列理论文章)——新学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a899460100nnlj.html
通联等见野神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eshen888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TOP



闲人


闲人 (闲人)当前离线
UID229 威望2223 1 金钱1495 1 贡献1495 1 文采1495 1 在线时间1190 小时 注册时间2010-1-13 最后登录2013-1-16




荣誉站长


帖子1351 精华27 积分7547 性别男 来自北京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5
发表于 2012-4-23 23:03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细腻,到位。就是不同意这样分类的人也可以看看,因为可以从不同的层面看清对联的庐山真面目,明白它的地位。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TOP



刘兴祥


刘兴祥 (逸仙)当前离线
UID225 威望15081 1 金钱11661 1 贡献11661 1 文采11661 1 在线时间2290 小时 注册时间2010-1-11 最后登录2013-8-5




荣誉站长


帖子11467 精华51 积分58519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6
发表于 2012-5-5 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兴祥 于 2012-5-6 09:21 编辑

同是同胞,也有兄弟姐妹之分。小弟小妹长大了,可以给个名分而已。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

管理 回复 引用 编辑 评分 TOP



刘兴祥


刘兴祥 (逸仙)当前离线
UID225 威望15081 1 金钱11661 1 贡献11661 1 文采11661 1 在线时间2290 小时 注册时间2010-1-11 最后登录2013-8-5




荣誉站长


帖子11467 精华51 积分58519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IP   编辑此人   禁止此人

7
发表于 2012-5-6 09:26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本生就不是诗歌。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5 22:05 , Processed in 0.0374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