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的阅读和朗读【闲人 作,贺启财 代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2-1-23 15:42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阅读和朗读相关搜索: 戏剧, 十三辙, 诗歌, 影响


作为一个诗歌的写作者必须大量阅读与诗歌有关以及与诗歌无关的书籍,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各种文学门类的作品,而不能局限于诗歌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对文学的广泛了解中才可能懂得诗歌的真正地位,有的年轻人过分地夸大诗歌的地位,说什么“诗歌是文学的文学,艺术的艺术。”,“诗歌是超越时间、空间、历史、灵魂和宇宙之外的独立存在的物象”等无限地提高诗歌地位的非理性的狂言,很明显他们缺乏比较,只站在夜郎国里,不了解外部世界怎么能不夜郎自大。
    阅读诗歌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有的人对诗歌的阅读量太少,不用说从《诗经》开始了解汉诗的全部脉络,就是当代的诗歌也看得不多,埋头写自己的,闭门造车。有人说这样做会推迟一个诗人的成熟期,其实如果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东西,而是从零开始,往往是走错了路,永远也成熟不了。
比如近体诗,它的格律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授完毕,但是你的肚子里如果不装上几百首唐诗的话,你就根本不算是懂得唐诗,因为你没有那种感觉,肯定写不出合格的作品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懂诗,首先要对诗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体会出来的,对于新诗也是如此。
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步骤,阅读代替不了朗读,以前老师教授古文,让学生朗读,据说这样可以感知文章的气势和神韵,对于文章如此,对于诗歌更应该如此。
在朗读诗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领会诗歌的节奏,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有天生的部分,也有后天学习的部分。人类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决定于大脑的右半边,有些中风病的患者就丧失了这种能力,既然是一种生理机能,就会存在差异,有些小孩听了不多的诗歌后就感知了它的节奏美,而有些人读过不少诗歌,甚至自己还写过诗,对诗歌的节奏还是所知甚少,这就是先天的差异。后天的努力也可以培养和焕发出人们感知节奏的能力,最直接的办法是在读诗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节奏。除了感知诗歌的节奏之外,感知押韵和音调的起伏也很重要。
读诗的方法正确与否,有没有正确的指导,有没有选择好的作品很重要。有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没有人指点,又没有碰上好的作品,一辈子也入不了诗歌的大门,就算是出了几本诗集,也有人称其为诗人,其实他根本还弄不懂什么是诗。
诗歌的作品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全读,这样必须掌握选择的方法:
不追求数量,要讲求质量。快速地阅读,只是让文字在头脑中一闪而过,水过鸭背,没有什么意义。不如读了一首诗之后,停一下,感受一下。
读书不追求数量,不追求全集,那些宣传读全集的人是在骗人,好像他读了多少全集,让你敬畏他。读有定评的好选本,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比如你是主张诗歌一定要用韵的人,对于主张诗歌用韵的文章不一定要看,因为许多观点你都了解了,而反对诗歌用韵的文章就一定要看,看看他是否有些道理。你想学习新诗,不妨也读一些古诗词。读书要有广度,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分辨力和选择性,有些文章不值得我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尤其是初学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水平和需求,而追求名家和大部头,往往会被繁琐的考证、艰深的专业词汇吓到,从此远离诗歌而去。例如有些全面评介诗人的书,以诗人思想的成熟和世界观的形成为线索,当谈到具体作品时,切入点和分析的方法都是从作品中窥视诗人的世界观,以一首诗或一句诗为诗人的思想打分,诗人的评价变成了心理分析的报告和政治考核的评语,诗歌本身只是窥视诗人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窗口。有些人对于古诗里一些很次要的问题,甚至一个字的问题用几千到上万的长文反复讨论和争辩,比如某诗人的生卒年代的考证,某篇古诗作者真伪的考证等等。另有一些诗歌理论的探索文章,他们的观点很奇特,也很模糊,使用的引进专业词汇不规范,不规范表现在把原有的规范的翻译从新再译、自定义专业词汇、借用诗性的语言到理论问题的陈述等等,这些文章都是不适合初学者阅读的文章,它会把初学者引入五里雾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于进水

管理员

帖子27715 精华68 积分1406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沙发
发表于 2012-1-25 10:52 | 只看该作者





过年好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潇涵轩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于进水

管理员

帖子27715 精华68 积分1406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3
发表于 2012-1-25 11:07 | 只看该作者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潇涵轩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李自安

超级版主

帖子8841 精华74 积分459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4
发表于 2012-1-26 14:58 | 只看该作者





赞同闲人老师的观点。新年快乐!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闲人

荣誉站长

帖子1351 精华27 积分7547 性别男 来自北京


5
发表于 2012-1-26 16: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以上二位的赞赏,新春快乐。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于进水

管理员

帖子27715 精华68 积分1406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6
发表于 2012-1-27 12:09 | 只看该作者





5# 闲人
龙年吉祥~~~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潇涵轩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文兴

版主

帖子4750 精华3 积分23790 性别男 来自中国湖北.武汉


7
发表于 2012-1-28 19:58 | 只看该作者





有见地的文章,值得一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30年才知荞麦花

韵律童生

帖子38 精华0 积分190 性别男 来自天津

8
发表于 2012-1-31 17:20 | 只看该作者





闲人先生好,春节快乐,还没有出正月,拜年还不算晚。
挑战一下您的观点认识,您闲着也是闲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虽说是古语,但未必就正确。我看很多人就是读诗读多了,结果读出毛病来了,他们不是在作诗,而是帮古人背诗。背诗很可能会打上人家诗词的烙印,什么“蓑笠翁”“黄花瘦”“小轩窗”等等,这一看就知道在背诵,因为不分场合的滥用这些名句的词汇。
我读诗的水平,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基本都是道听途说的,认真自己学的很少,但我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我的诗句还是词句,是我推导出来的:思念是美丽孤独,孤独之人立窗前。闻得蛙鸣湖边晚,望断秋水月光寒。听到蛙鸣声,一是水边,二是夜晚,所以一定是湖边晚,不可以湖中晚。至于湖边还是河边、溪边?因为要求大水面,自然是湖边,这样望断秋水也成立了,波光起自是月光寒。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闲人

荣誉站长

帖子1351 精华27 积分7547 性别男 来自北京


9
发表于 2012-1-31 20:58 | 只看该作者





8# 30年才知荞麦花



您说的那种现象的确存在,同样的读诗会读出不同的效果。应该是从读诗中体会到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读得多了随口说出七个字,基本就是律句,这样作诗就容易了,当然也要体会一首诗的意境。有的人只是记住了别人的句子,别人使用的意象,自己从新组合拼凑。不能因为有这种人就不读诗了,因咽废食,错在方法,错不在读诗本身。
当然有人与诗有缘,悟性高,不需要诗很多诗就顿悟了,那自然好。
北方人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诗歌是有声的艺术,要检验它的效果必须要读而不是看,当然包括默读。比如一些节奏混乱,没有韵脚,语言绕口磕磕碰碰的诗句,非要说有内在的节奏、有内在的韵、语言极具张力等等,那么朗读一下吧,是耶、非耶,当场可辨。
春节愉快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30年才知荞麦花

韵律童生

帖子38 精华0 积分190 性别男 来自天津

10
发表于 2012-2-1 10:06 | 只看该作者





9# 闲人

早上好!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读诗,因为生活就是诗句,其他人没有写诗,是因为他没有切入到诗中来,一旦切入到诗词中,那过往的一起都是诗意和诗句,他以前只是没有写,所以没有开启诗之闸门。
单靠读,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有用的是感觉,就是审美的感觉,没有审美的感觉,再读再写也是没用。去年春天我在博客,看到一位老先生写的诗词,写了上万首左右,其水平连顺口溜的水平都达不到,这就是审美感觉太差的缘故。没有审美感觉,就不会发现问题,所以也就不知从那里入手来改变自己的弱势。
您说的朗读,至少要分三个阶段,这也是我曾经的经历。
第一阶段高腔大嗓,喜欢抑扬顿挫。我小时候嗓子很好,所以我做过歌唱家的梦,但变声时,感觉到高音唱的难受,进而高音唱不上去了,所以我改行了,我改朗诵。朗诵也需要嗓子好,所谓洪钟大嗓,但并不需要多高的音调。我那时喜欢天津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关山,他朗诵的贺敬之写的【雷锋之歌】,好,还是配乐诗朗诵:问我的名字吗?啊,我的名字,我们的名字,雷锋!朗诵起来心潮澎拜、热血沸腾。这个阶段就是:啊,祖国啊,母亲!
第二阶段是青年了,喜欢散文的朗读,开始喜欢阴柔了。记得印象特别深的是,天津话剧团的话剧演员马超朗诵的浩然的散文【一担水】: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只记得这一句了,前些日子想在百度搜浩然的这篇散文,竟然没有,看起来人是很势利的。这第二段就是玩深沉,故作高深的青年人阶段。
第三阶段在三十来岁时,喜欢朗读小说。朗读小说需要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这时候的思想状态,客观成分已经为主了,朗读的声音是围绕实际人物进行的。老大爷就是老大爷的声音,但老大爷也分当官的、当兵的、农村的、城市的等等,越像就是思想越客观,这就需要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观察。
所以【诗经】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有必要,对于写诗的人根本没有用。写诗的人需要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认识的越深刻,观察的越准确,也就越有共鸣感。诗词写得好坏,是由读诗人决定的,写诗人要揣摩读诗人的心理,读诗人就是现实中的人,所以现实生活才是诗句。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闲人

荣誉站长

帖子1351 精华27 积分7547 性别男 来自北京


11
发表于 2012-2-1 13:06 | 只看该作者





10# 30年才知荞麦花
    您熟悉《雷锋之歌》和《一担水》肯定不年轻了,有一定的阅历了。您说的那种朗诵是表演水平的朗诵,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我们学习写诗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的确有些人写了很多诗,有数量,无质量。热情可嘉,入门不得法。朗读是入门诸法的其中之一,单纯靠一种方法是难入诗歌大门的。不过这次谈的只是这一个题目。

    《诗经》在过去私塾是属于必读的入门课程,现代人当然无需全都细读或背诵,但是一些名篇也是要读的。《诗经》也是反映生活的,不过它反映的是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很广泛、很平民化、很生动。从形式上看,汉诗所有的因素都存在在《诗经》里,我们研究现代诗,所有的形式上的格律,修辞上的规律,都能在《诗经》里找到它们的影子。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30年才知荞麦花

韵律童生

帖子38 精华0 积分190 性别男 来自天津

12
发表于 2012-2-1 13:39 | 只看该作者





11# 闲人
您好!
您说的读诗,还是学的境界。诗词是思想的载体,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要少学多用,通过使用的感觉来提高感觉。多用不等于多写,因为多写多数情况是写作业。作业要少些、要少写,写多了作业只有害没有利,因为它占用了用和琢磨的时间。
为什么要学习朗读?是为了读着写,就是边写边读边审核。这样我们才能控制我们的笔,去书写我们需要的结果。如去年春天我在博客转悠,发现有人痴迷于网恋,那时我又正开始练习掌握【长相思】这个词牌。
【长相思·虚情网意】
画屏前,缠丝线,轻轻软语绕指尖,入夜两绵绵。
星梦绊,恍惚间,袅袅身影风吹散,天明泪涟涟。
这首诗词要绘声绘色的朗读,因为我写时就是绘声绘色地写。所谓的朗读,就是为了入戏,只有入戏,才会声情并茂。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老三届

韵律大学士

帖子4881 精华41 积分25333 性别男 来自湖北十堰

13
发表于 2012-5-10 07:3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很受启发!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11 17:59 , Processed in 0.045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