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号 作品《 端午祭屈原 》点评
作者:春风燕来 点评:止观斋主徐双山
无奈君昏死作泅,魂牵父老鼓惊舟。
千钧民意开天问,一世文韬付楚流。
孽覆龙床何恨水,艾澄戾气应犀眸。
人生追梦各其志,道路不同不与谋。 在点评春风燕来的《 端午祭屈原 》之前,先啰嗦几句,以作铺垫。 屈原,作为华夏最伟大的诗人,怀沙报国而惊天地,纵身汨罗而泣鬼神,堪为万世师表。古往今来,历代祭悼吟咏之作俯拾皆是,借端午缅怀之作亦不胜枚举。然,纵览诗坛珠玉,能惊世骇俗,感人肺腑者,却凤毛麟角,并不多见。愚以为,咏屈子之作,其题旨、立意、遣词、用语,尤其是情感,当与屈子匹配,方可称佳构。说时轻巧,能做到谈何容易。清沈德潜云:屈子之作“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言及此,不妨信手举两首古人咏屈子之作,以见端倪。 一是唐人殷尧藩之《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时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二是宋代寇准的《楚江有吊》: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钧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秋。 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其一作者殷尧藩避开正面缅怀屈子,写自己年华已老,不似少年时过端午的心情,而是不趋时俗门挂艾符,但祈蒲酒,企望升平,而于尾联感叹人能如屈子者,方可名垂千古。 其二,寇准乃正面吊祭屈子,诗人显然是受过离骚的影响,用语哀而不伤,恨而寄意,月落烟沈,猿啼风起,读来十分感人。 由此可见,这两种方法,吊屈缅屈皆可用之。 回过头来,再看春风燕来的《 端午祭屈原 》。此作属于正面吊祭屈子者。整体看,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题旨立意,遣词用语,中规中矩,颇合法度,技术上亦无瑕疵,属于一篇用心、用情、用力,较成功之作。 首联“无奈君昏死作泅,魂牵父老鼓惊舟”,以历史故实起笔。诗人显然是作过些功课,了解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愤而投江的史实,致使千百年来,魂牵父老,年年端午泛龙舟祭祀。显得凝重而大气。 颔联“千钧民意开天问,一世文韬付楚流”,表现屈原敢承民意而问天,竟落得一世文华付诸流水,含义深远,动人心魄。 颈联“孽覆龙床何恨水,艾澄戾气应犀眸”,追述历史根源,鞭挞昏君无道,听信谗言,使栋梁折水,表达了诗人的愤懑情怀。 尾联“人生追梦各其志,道路不同不与谋”,笔锋陡转,画龙点睛,寄意深邃,余味无穷,有振起之力。 稍显不足之处:字句尚有打磨空间。如首句用韵,泅字乃浮行水上之意,而屈原乃投江自溺,用之不确。另,颈联用语过于追求深奥,如“孽覆”、“犀眸”,似有晦涩之嫌。愚以为:当代人作旧体,最要紧处是要让人能读懂,否则捧着部词典读诗,就没意思了。 言之不确,请作者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