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3-4-21 10:22 编辑
我的诗观
——致诗友一封公开信
诸位诗友:
请注意一个基本事实: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不能不是民族的,这一点就决定了诗歌的民族性和它的表现形式。
汉语一字一音,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同音字丰富,调动方便,易形成音律、韵律。尽管现代汉语与古时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但汉语上述基本特征未变。
每个民族都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来构建诗歌,我们这个民族也不例外。因此汉诗不能未有韵律。“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这是几千年来汉语诗歌文化沉积的结果,是诗美特质的要求,民族语言使然。当然,有韵也不一定是诗,除了音乐性以外,诗要求语言精炼,诗主情、诗主意境、诗主语言张力,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不是诗,以及诗的品位。
所以,我给诗的定义是: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情、意、境、律缺一不可。
既然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要求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具有音乐美是理所当然的。
作为艺术,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要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最完美的形式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内容。
说得彻底一点,诗和散文的本质区别在于语言,突出表现在有韵与无韵,有无省略、倒装·······有韵则谐,无韵则散。如果诗可以无韵,不如把诗废了,专作白话文的为是。这一点恐怕是大家不能接受的。不管是谁写的,不合乎诗的规范就不是诗。
每种文学体式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我认为文学作品体式的归宿主要看两个方面:
一是要看它的语言特点。是诗的语言,还是散文的语言,还是小说的语言,还是戏剧的语言,还是随行体语言。它体现某种体式的本质属性。
二是要看它的表现形式。是诗的形式,还是散文的形式,还是小说的语形式,还是戏剧的形式,还是随行体形式。它体现某种体式的基本特征。
本质属性决定基本特征。
二者综合考虑决定某一作品的归属。
存在不一定就合理,文学纠偏、救弊是时有的。翻开文学史就很清楚,初唐,陈子昂面对齐梁“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诗风,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主张,标举汉魏风骨。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靡不足珍。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
放眼今日诗坛,一片冷落景象,白开水诗、胡编乱造的晦涩诗大肆泛滥,新诗倒人胃口,民众不屑一顾,难道不需要我们纠偏、救弊吗?
我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韵律诗的历史。周诗经、楚楚辞、汉乐府、唐律诗、宋词元曲,形成了一代又一代韵律诗歌形式。这其中不仅有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精品诗作,还有《诗品》、《文心雕龙》、历代诗话、沈约的“四声八病”等理论和不同时代的韵书。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何时承认无韵是诗?如果我们承认无韵是诗,我们的古典名著分行排列不亚于《荷马史诗》、《失乐园》、《哈姆雷特》,只是我们不承认无韵是诗罢了。无韵是诗这是五四以来“全盘西化”的产物,也就是那么几十年,就可以得出无韵是诗的结论吗?,
正本清源,实事求是就应当把无韵”诗“从诗中分离出去——让随行体文学独立门户。这不仅有利于诗歌的发展,也是对随行体文学的重视。不受诗歌成法的约束,去发展自我,这本来是它的个性,这样有利于随行体文学的发展。这不能说随行体文学比诗歌低一等,当初小说是从散文中分离出去的,谁能说小说比散文低贱呢?
横绝千古,雄视百代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中国诗体在中国这块素有诗国之称的土地上,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它的支配地位不是外来诗体所能更易的,外来诗的营养和形式只能融于中国诗体中。
当然,我们从来也不排斥吸收外来诗的营养、形式。但无论怎样向西方学习都要植根于民族土壤。
仅供参考,不当处请诗友指正。
祝好!
鸿硕
2011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