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15则 作者/鸿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3-4-21 09: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话15则   作者/鸿硕
   
        
   
   
   
 
 
  
  1
  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恐怕不会质疑)。情、意、境、律缺一不可。
  既然“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那么,要求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就没有抑扬顿挫,声音的和谐,“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就无从谈起。
  舜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
  “言志”必然伴随着“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情不一定直露,但一定要强烈,富有感染力;“律随情移,体缘律立”(黄淮先生语),声音的抑扬顿挫,回环和谐不仅具有音乐美,易记、易诵,起到了感情的强调和意义集中的作用,而且,决定着诗的体式;至于“境界”即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的理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四者缺一不可,缺一个也不是诗。显然,无韵不是诗。
  2
  恢复传统,重建诗格。
  "重建诗格"是有鉴于今天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的。“重建诗格”是在恢复传统前提下,不是抛弃传统格律,而是在扬弃的基础上,根据当今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加以建立。
  “恢复传统”是针对胡适先生、“新诗潮”等人的“全盘西化”带来的历史教训提出来的。“恢复传统”不是退回原路。
  横绝千古,雄视百代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中国诗体在中国这块素有诗国之称的土地上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它的支配地位不是外来诗所能更易的。外来诗的营养和形式只能融于中国诗体中。
  3
  高度重视新诗民族化问题。
  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不能不是民族的。
  每个民族都根据自己语言特点构建诗歌,我们这个民族也不例外,这一点就决定了诗歌的民族性和它的表现形式。
  中国新诗90年走过的道路证明“全盘西化”是未有出路的。
  4
  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
  上则说到:每个民族都必须而且只能根据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特点来构建诗歌。
  英、俄语以轻重音为要素,希腊、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而汉语以平仄律为要素。显然,我们不能以外国语言特点来构建诗歌。
  汉语基本特征是:汉语一字一音,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同音字丰富,调动方便,易形成音律、韵律。尽管现代汉语与古时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但汉语上述基本特征未变。
  因此现代汉诗不能未有韵律、音律。“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这是几千年来汉语诗歌文化沉积的结果,是诗美特质的要求,民族语言使然。
  当然,有韵也不一定是诗,除了音乐性以外,诗要求语言精炼,诗主情、诗主意境、诗主语言张力,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不是诗,以及诗的品位。
  我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诗歌韵律的历史。周诗经、楚楚辞、汉乐府、唐律诗、宋词、元曲,形成了一代又一代诗歌韵律形式。这其中不仅有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精品诗作,还有《诗品》、《文心雕龙》、历代诗话、沈约的“四声八病”等理论和不同时代的韵书。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何时承认无韵是诗?如果我们承认无韵是诗,我们的一些古典名著分行排列不亚于《荷马史诗》、《失乐园》、《哈姆雷特》,只是我们不承认无韵是诗罢了。无韵是诗这是五四以来“全盘西化”的产物,也就是那么几十年,就可以得出无韵是诗的结论吗?
  存在不一定就合理,文学纠偏、救弊是时有的。翻开文学史就很清楚,初唐,陈子昂面对齐梁“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诗风,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主张,标举汉魏风骨。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靡不足珍。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
  放眼今日诗坛,一片冷落景象,白开水诗、胡编乱造的晦涩诗大肆泛滥,新诗倒人胃口,民众不屑一顾,难道不需要我们纠偏、救弊吗?
  正本清源,实事求是就应当把无韵”诗“从诗中分离出去——让随行体文学独立门户。这不仅有利于诗歌的发展,也是对随行体文学的重视。不受诗歌成法的约束,去发展自我,这本来是它的个性,这样有利于随行体文学的发展。这不能说随行体文学比诗歌低一等,当初小说是从散文中分离出去的,谁能说小说比散文低贱呢?
  说得彻底一点,诗和散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韵和无韵。有韵则谐,无韵则散。如果诗可以无韵,不如把诗废了,专做白话文的为是。若是这样,一定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不管是谁写的,不合乎诗的规范就不是诗。
  5
  诗——诗人眼中灵光的凝聚。
  诗——诗人心中迸出的血滴。
  6
  诗必有法,诗无定法。
  有法是诗的皈依,无法是诗的极致。
  看似无法,实则有之。游刃而已。
  7
  记不清是谁说过,诗人或许就该受苦,苦恼繁衍了他苦涩的诗篇。
  我想,诗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留下别的,只能留下正直、真诚——那是生命的印迹,诗人的本性。持真易多舛,大概也是惟其受苦的原因吧。
  “诗言志”,则言情,至情必归真。否则,何以为诗?又何以能感动人?
  8
  别林斯基说:“伟大的诗人只能在民族土壤中产生。”——我信。
  王国维说:“异日发明广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我信
  9
  有人以学问为诗,以深奥为高,吾不敢苟同。任何东西都要有度,适度才好。有人一首诗里用典很多,结果虽然扩大了诗的容量,却造成晦涩、繁冗、乏味的弊病。如李商隐《喜雨》:
  班扇慵裁素,曾衣讵比麻。
  鹅蹄逸少宅,鹤满令威家。
  拼凑典故,窒息了诗的灵气。纵使是大家之作,也不被人看好。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天成才为高。
  10
  绝对完美的诗歌是没有的。
  维纳斯的膀子谁也安不上,安上就不美了。
  11
  何谓诗人?
  要我写一个公式即:勤奋+天分+历练=诗人。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只有学问,没有天份,那只是学者,不是诗人。
  12
  写诗,没有灵感时最怕硬凑。凑出来的东西看起来不舒服。
  诗人最敏感,见景生情。
  诗人的心永远被生活燃烧着。
  当你拿起笔来,激情尚没有把你的心点燃,还没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时,说明你还没有进入创作状态。你得把笔搁置一边,否则,硬挤出来的诗肯定缺少诗味,或者说不是诗。
  13
  改诗比写诗难,好诗往往是改出来的。
  好诗不怕推敲,经得住千锤百炼,不惧风吹浪打,欢迎别人“抛砖头”,说不定能把一首诗炸响,炸出灵光来。
  一切好诗均是天籁之音,写后若不中意,必缺玄机,当努力求之,必能得到。得到后必是提高,必是飞跃。
  改诗时,往往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14
  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要求立意新,构思巧。
  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挖别人没有挖出的新意,而且,要合情入理。须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文章喜曲不喜平,诗亦然。
  不仅章法上如此,句法上也要有变化。不妨举拙作《眉山东坡祭》为例:
  眉山东坡祭
  久仰先生幸登临,眉山秀水育高人。
  文章锦绣铄千古,琴棋书画惊翰林。
  性本自然品方正,挥挥洒洒天地亲。
  九曲风雪昂首过,一蓑烟雨踏歌吟。
  先生才高高八斗,二斗留给众才俊。
  仰天大笑堪比俦,诗仙学问逊几分?
  才疏提笔心忐忑,犹恐亵渎圣贤君。
  参拜作别吾行也,大江东去叶纷纷。
  这是一首七言古风,处理不好,就会呆板,没有灵气。由于我在这首诗中用了白描句式、对仗句式、设问句式、中间不露痕迹地用了一个典故,最后,用景语作结。由于各种句式的错综运用,加上句句注意捕捉形象,使整首诗气韵飞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化了意境和主题。
  这样说,并不是说这首诗就是上品,而是提供写诗在这方面技巧的参考。
  15
  对朦胧诗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来看,雾中看花不是另有韵致、别有一番美吗?你看,新娘都是要戴头纱的啊!
  问题是它得是花,就诗来说,它得是诗。李商隐的朦胧诗写得多好,《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现在的朦胧诗中也不乏好诗。
  某些所谓的朦胧诗根本就不是诗,是文字游戏,是对诗的亵渎。
  写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昏热的胡话”(恩格斯《反杜林论》),这怎么行?任其泛滥下去怎么得了?
  要严密,要全面的阐述。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要有才能蔚为大观。
  2011年8月整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野神 + 5 欣赏!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16:39: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野神诗友高亮鼓励!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6:15:56 | 只看该作者
透彻!详细。《眉山东坡祭》非常喜欢,只有真诚的尊敬与仰慕,毫无媚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6 06:57 , Processed in 0.0271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