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8-26 22:13 | 只看该作者
苏轼的两首哲理诗相关搜索: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苏轼,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哲理
苏轼有两首哲理诗脍炙人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内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第一首是一首无可争议的哲理诗,他从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一个哲理。这个哲理不是那种玄妙的越说越糊涂的哲理,而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比较通俗的哲理。我们往往为别人分析事情时,说得头头是道,而轮到自己陷入同样境地时,也会犯糊涂。一般人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首诗融哲理入诗,融得自然,有情景,有情趣,提出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很完整,无愧是哲理诗的典范。
第二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是苏轼向海印禅师发问的一个偈子,有玩笑的成分。他只是提出一个问题,他自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用来难海印禅师,(后来他自己也说是博一笑而已)所以这不能说是一首好的哲理诗。
后人解读这首诗,有人说声在指头上(唯心主义),有人说声在琴上(机械唯物主义),有人说琴是客观条件,要同手指这个主观条件结合才能产生琴声(辩证唯物主义)。不过这都是后人,而且是现代人的解读,当时苏轼绝对没有这么深刻的哲学思想,他只是用禅宗的套路,打了一套玄而又玄的太极。中国古代文人的清谈和禅宗的公案都曾经提出过一些哲学的课题,但是最后都是以虚无缥缈为答案,不了了之。现在还有人在过度释解这首诗,写万言长文考究这里的哲学根源。以虚无代替哲理,以禅宗代替哲学,此风不可长。
之所以翻出这两首诗来评说,是因为现在我们仍有人在写貌似有哲理而实际上没有哲理的所谓哲理诗,好的哲理诗,要有问题的提出,要有问题的答案,要有形象,要有情趣;不能写成哲学读本的分行版,也不能以故作玄虚、代替科学的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二十一世纪的哲学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