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风格和流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8:2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1-4-26 08:5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风格和流派相关搜索: 风格


什么是诗歌的风格
如果读一首诗给一个人听,这个人原来没有读过这首诗,听了之后他也许会说这可能是某某的诗吧,凭什么他能做出这个判断呢?他所凭之物就是风格。做到这一点需要二个条件,一个是此诗人的作品风格比较独特;另一个是这位读者要读过比较多的诗,有一定的诗歌修养,了解诗歌的各种不同风格。
诗的风格就是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是诗歌的特色、是诗歌的总体风貌,是诗人创作中表现出的个性。比如我们谈到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不同风格时,经常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去比较他们的异同,把他们当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典型范例,杜甫写不出《蜀道难》那么豪放的作品,李白也写不出沉郁的《三吏》、《三别》。诗的风格和诗人的个性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诗人和另一个诗人区别的所在。诗人与诗人的区别在立意上、在诗人的本性上、在审美标准上、在惯用的表现手法上、在所欣赏的艺术品位上等等。
在传统的诗歌理论里常用的“气”、“体”、“风”和“品”等词近似于现代所说的风格。
一种风格可以跨越很长的历史时期,比如汉以后许多人模仿乐府诗的风格写诗,先是用相同的题目,写相同的内容;继而用乐府的旧题,写新的与题目无关的内容;再后拟新的题目,写新的内容,可仍叫乐府诗,这种借题因何得到大家的认同,原因是它们始终没有放弃乐府诗的风格。我们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里很容易地看出乐府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的影子。
在新诗里我们随便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比如:
……
战士的一生,只能是战斗的一生;
战士的作风,只能是革命的作风。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衰老,老态龙钟。
但愿我的心,还像入伍时那样年青。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化烟,烟气腾空;
但愿它象硝烟,火药味很浓,很浓。
……
郭小川《秋歌》节选
……
不在奋斗中崛起,就在犹疑中沉沦,
不敢拼搏的,就不是黄河养育的儿孙;
不凭一时冲动,不靠上帝天神,
真正的勇士,要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

纪宇 《黄河之魂》节选
读者很容易发现这不同作者的两首诗的风格相近,句子较长,基本上可分成四拍,每行押韵,而且都是双音词结尾,气势上都是大气豪放。
好的诗歌风格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续录》
这段记录生动地说明了苏轼词和柳永词的不同风格。
风格就是人格,终身难改。诗人一生可能写很多诗,在一生的时间里,他对人生的感悟从肤浅到深刻;艺术修养从初步到精深,但是风格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诗最忌仿效,但有些人专门喜欢仿效别人,诗评家也推崇这一点,说某人的诗有根基,宗于某某人。有的人自己写诗非要挂靠某某名诗人,说自己完全是他的正体。北宋的西昆体堆砌华丽辞藻,空洞无物,文学史上的评价不高,西昆体的风格是因力仿李商隐形成的,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风格是很难模仿的,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风格是邯郸学步,不但学不到,而且丧失了自己的风格。
诗人不应该只欣赏自己的风格,应该读万家诗以充实自己。各种风格不应该相互攻击,贬低别人,尤其是用恶毒的语言漫骂不同的诗歌风格,不是诗人应该做的事,反而因自身形象的破坏殃及他所喜欢的那种风格的声誉。
什么是诗歌的流派
流派是共同风格的总称,流派有二种:
一种流派是后代的评论家追加的,表现了他们自己对那个时代诗歌的个人观点,其实在当时并不存在一个有领导、有组织、有宗旨的这么一个团体,也没有某某派的名称,后人把一些风格相似的诗人归于了一类,这样的风格命名虽然属于个人的武断,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事情往往在过后才能看清楚,盖棺论定可能更准确一些。比如唐代的“边塞诗派”,李颀、王之涣、王翰他们的代表作都是边塞题材的诗作,所以把他们归类于“边塞诗派”,其实他们不一定生于同一个时代,更没有共同约定专写边塞题材的诗歌,而且他们除了边塞诗之外肯定还写其他题材的诗歌。再比如近代的“新月派”,不少被归入新月派的诗人就不承认自己是新月派,甚至有人认为从来就没有新月派。现代的“朦胧诗派”也是诗评人给起的名称,而且是反对派给起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诗歌朦胧,他们各自的风格也相差甚远。
另一种流派是自封的,多以炒作和自立山头为目的。诗还没有写出几首,先创出一堆似是而非的理论,还煞有其事地论战,无非是想得到霸主的地位,对诗歌理论毫无建设意义,相互“论剑”也好,相互吹捧也罢,多数是昙花一现,万一被留在了文学史上,也是属于遗臭万年那种。
对于学习写诗的人来说,流派并不重要,可是往往我们在流派的斗争史上消耗过多的精力。在文学史的内容里,在现代文学评论的论文里,关于诗歌派别介绍和争论汗牛充栋。人们反复谈论这些本来意义不大的问题,而且中间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恩怨和各种政治观点的碰撞,对于诗歌研究本身有用的东西并不多。
百花争艳,流派纷呈,是诗歌繁荣的体现。真正的流派要相互借鉴,共存共荣,排他性的流派肯定不是好的流派。同时我们也反对过分的“宽宏大量”、“容纳百川”,把一切非诗的文字也纳入诗歌的大家庭。某些人的“宽容”是有阴谋的,以“宽容”为幌子把不是诗的东西收入诗歌的帐下,然后“做大”、“做强”,达到颠覆诗坛的目的。

今日上网看的逸仙的一首诗,其中一段是:

    红尘滚滚喧嚣,
    灯红酒绿污染。
    谁是远方目标?
    谁是一生彼岸?


有人对这样的语感风格提出质疑,我看没有什么问题,其实我们不应该只喜欢一种风格,要懂得欣赏各种风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11 17:51 , Processed in 0.030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