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朦胧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8:3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1-2-10 18: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朦胧诗”相关搜索: [color=rgb(0, 153, 153) !important]北岛



我们并不同意“朦胧诗”这种命名,但是不合理的命名使用得久了(30年),我们只好暂时承认它,以便于叙述,然后再指出它的不合理处。
朦胧诗的出现开始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诗坛出现了新气象,一些诗歌走出了文革时期僵硬固定的模式,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写自己真实的心灵,在形式上或以回归的形式、或以创新的形式冲破了樊篱,呈现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人认为《诗刊》19793月号刊登了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露面的开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竟?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顶峰。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这种追逐谁是第一的做法本身就没有意义。
“朦胧诗”这个名称不准确,它没有标示出它所指的那一类诗的共同特点,最初是它的批评者所赠与的,也可以说是强加的,含有贬义的成分。诗歌不喜欢“直白”,以通过直觉感知的那份“神韵”为追求,所以说此诗朦胧是褒奖的评价。然而自从把“朦胧”这顶帽子给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反潮流诗歌之后,“朦胧”变成了贬义词。
首先所谓的“朦胧诗”它的主要特点并不在于朦胧,至少大部分是不朦胧的,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晃动;
我吃惊地望着车窗外面,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阵阵剧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红色风筝,
风筝的线头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啦!
我不得不将身子探出车厢窗棂
这时,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了,
刚才车站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向她叫喊:
听见吗?记着我,妈妈,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作者在1968年上山下乡离开北京时的感受,对于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一代都能很容易地、很深刻地理解,不存在什么“朦胧”。
其次已经定位是“朦胧诗”的诗人,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表现出朦胧的特性,例如:
白云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阳光是天的熔岩;
阴霾是天的煤矿;
星团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车辆;
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望,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乡。
顾城《天》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前一首虽然是望着天空引发的一串幻想,但是意思很明确,后一首有点朦胧的意思,有较大的解释空间。
再者,以朦胧为主要风格的诗自古就有,李商隐的诗不也是朦胧吗?现代新诗人里李金发的诗不是更朦胧吗?
一般认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岛、舒婷、芒克、江河、杨炼、顾城、食指、李小雨等。其实他们诗风格差异很大,很难说是同一个门派,比如舒婷是属于情感型的柔情诗人,请看她的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
北岛是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现实诗人,如前面引用的《回答》。
而顾城又是童话型的幻想诗人,他的诗充满幻想。杨炼和江河是史诗型的诗人,所谓的朦胧诗人在诗歌的艺术特征上是千差万别的,不是一个流派。一些年轻的诗人只是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去写诗,风格各异,并没有有意地去创建什么派别,跟以后那种派别林立、各占山头、互相攻击的情况不同。既然本无派,也就不可能自己为自己另外起一个名称,所以“朦胧诗”的名称就沿用至今。
“朦胧诗”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朦胧,对于只习惯阅读直白式、口号式和呼喊式诗歌的人,突然看到了比较曲折、委婉和注重意象展示的诗歌,当然会感到朦胧。其实那个时代的被称为“朦胧”的诗歌之所以有些费解,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文化专制重压下余悸未消,不敢于倾吐心声。有的作品本身就是写于这种专制还没有解除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怎敢不朦胧?但是对于有相同经历的人来说,一点也不朦胧。
实际上所谓的朦胧诗对于它之前的诗风是反潮流的诗,对于诗歌的历史是诗歌传统的回归,对于一个新的时代是向新生代现代诗发展的过度时代,因为它的反潮流、回归和过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定是短暂的,并且不能成为一个固定的文学式样。
人们都认为“朦胧诗”是自由体的诗,其实所谓的“朦胧诗”指的是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在诗歌的形式上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属于“朦胧诗”,有些是讲求节奏和韵脚的,有些是不讲求节奏和韵脚的,从这一点看“朦胧诗”的命名也是不通的,这两种截然不同诗风是不可能成为一派的。
说朦胧诗的出现是向旧的诗歌传统挑战不十分准确,它只是向在它之前的二十年左右时间的诗歌“一花独放”现象挑战,没有向整个汉诗的传统挑战。古代汉诗的传统和“五四”产生的新诗的传统都不排除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所谓的“朦胧诗“的出现,只能理解为汉诗传统的回归。如果非要说它是向旧传统挑战,那么这个传统是指上一个四分之一世纪,即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间,政治和艺术标准的单一。
诗歌派别的划分不能以时间为标准,将某一个时间段的诗歌算为同一类毫无道理,不是某一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如果他以后成了诗人一定是同一个派别。可惜这种明显不科学的分类法现在还大行其道。在这种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将所谓“朦胧诗”时代的诗人和诗作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捆绑在了一起,因为某人写了“非诗”的作品受到的批评,所以其它人也要“连坐”。如此看来,发明“朦胧诗”这个名称的人才“朦胧”,他朦朦胧胧地把许多各不相干的诗派一锅炒出来。
有一种说法,“朦胧诗”仅仅几年就被“第三代诗人”pass了。这种看法不对,诗歌的形式之间不存在谁超越谁的问题,宋词的出现没有超越唐诗,元曲的出现也没有超越宋词,各自有各自的天地。如果一个仅活跃了几年的诗歌现象就在汉语诗歌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让我们不得不谈论它,这本身就说明它有强劲的生命力。为什么“朦陇诗”的生命如此短暂?这要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正如前述,“朦陇诗”是新诗传统的回归,不是一个人为的新诗派,像走错了路的人回到原处,他不会长时间停留,他一定要重踏征途。第二,“朦陇诗”受到了前后夹击,前者是四分之一世纪培养出来的顽固的颂歌、战歌派的攻击,“朦陇”就是他们给判罚的罪名;后者是十年文化断代的牺牲品,他们想迅速打入诗歌殿堂,以先天不足的残缺加上突然涌入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想中非主流的“二手货”组合成了各种流派。这两派并没有结成联盟,但是在客观上他们对“朦陇诗”形成了夹击之势,两派夹击的结果“朦陇诗”派是没有了,前者才发现后者比“朦陇诗”派更朦陇,这才见识到真正的朦陇,但是此时后者铺天盖地而来,前者已经没有了反击的力量。
所谓的朦胧诗时代很短暂,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些人把后朦胧时代的诗歌,那些各立山头诸多的流派都说成是朦胧诗是不公正的,所谓的朦胧派的诗人不应该为他们以后的那些诗人背负罪名。
关于朦胧诗的争论自它的诞生就开始了,一直伴随了它的全过程,这些争论明显第带有思想大一统时代习惯的模式,什么引导呀,什么批判呀,所以学术成就不高,反而是为了反批评,给原来自发性质的新诗写作者一个理论上思考的机会。表面上不了了之的讨论实际上是新的诗风胜利了,这从媒体发表诗歌的数量上和诗歌刊物风格的转变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不科学的论争当然得不出科学的结论。至今没有一个诗歌刊物代表的是传统的注重音律,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诗风,一花独放不是“百花齐放”,而这个独放的“一花”不放了,换了另外一个独放的“一花”同样不是“百花齐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8:32:13 | 只看该作者
于进水

管理员

帖子27715 精华68 积分1406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沙发
发表于 2011-2-11 12:38 | 只看该作者





闲老得分析,鞭辟入里~~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潇涵轩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于进水

管理员

帖子27715 精华68 积分1406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3
发表于 2011-2-11 12:39 | 只看该作者





高亮~~
精华欣赏~~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潇涵轩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天木

荣誉站长

帖子2528 精华19 积分13024 性别男 来自山东济南


4
发表于 2011-2-13 01:57 | 只看该作者





“朦胧诗”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朦胧,对于只习惯阅读直白式、口号式和呼喊式诗歌的人,突然看到了比较曲折、委婉和注重意象展示的诗歌,当然会感到朦胧。其实那个时代的被称为“朦胧”的诗歌之所以有些费解,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文化专制重压下余悸未消,不敢于倾吐心声。有的作品本身就是写于这种专制还没有解除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怎敢不朦胧?但是对于有相同经历的人来说,一点也不朦胧。



来学习。感谢分享!





“诗”无止境,学而不厌。诗是一种精神。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http://blog.sina.com.cn/wujiejinan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影帆

韵律进士

帖子2397 精华6 积分11937 性别男


5
发表于 2011-3-22 11:4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食指的诗...





抛去情愁一路轻,寻来狂妄弄闲情。沙滩礁上横吹笛,欲问波涛比浪声。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银河飞星

韵律进士

帖子2201 精华16 积分11413 性别女 来自海外赤子


6
发表于 2011-3-22 14:26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银河飞星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文兴

版主

帖子4750 精华3 积分23790 性别男 来自中国湖北.武汉


7
发表于 2011-3-22 22: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春山明月

韵律童生

帖子78 精华0 积分398 性别女


8
发表于 2012-1-20 13: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学习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阿儿G·草帽老人

韵律大学士

帖子4178 精华17 积分21230 性别男 来自邢台柏乡


9
发表于 2012-1-20 15:0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学习





奔忙归来,劳苦大众。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老三届

韵律大学士

帖子4881 精华41 积分25333 性别男 来自湖北十堰

10
发表于 2012-1-20 16:2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大作,欣赏,学习。祝您新春愉快!





三人行,必有我师。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李自安

超级版主

帖子8841 精华74 积分459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11
发表于 2012-1-21 19:5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精彩,问候闲老,新春快乐!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闲人

荣誉站长

帖子1351 精华27 积分7547 性别男 来自北京


12
发表于 2012-1-21 22: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祝龙年大吉。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老三届

韵律大学士

帖子4881 精华41 积分25333 性别男 来自湖北十堰

13
发表于 2012-4-2 11:04 | 只看该作者





再赏,总能学到新知识!祝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醉月思笛

韵律秀才

帖子394 精华0 积分1970

14
发表于 2012-7-13 17:37 | 只看该作者





一花独放不是“百花齐放”,而这个独放的“一花”不放了,换了另外一个独放的“一花”同样不是“百花齐放”。

口号好喊,百花放难。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逝水微澜

版主

帖子3696 精华25 积分19076 性别男


15
发表于 2012-9-16 12:05 | 只看该作者





品读,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11 17:43 , Processed in 0.0447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