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县粮仓——出产贡米的大慈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3: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县粮仓——出产贡米的大慈山
                                                                             野    神

      “天地悠悠,亘古开州。州之山乡,谓之蛮荒。一川之渺,嵌神州不足一角;一丘之微,置天地难称一毫。”天地广大,将大慈山置于天地之间,真可谓沧海一粟。然而,它以其渺小细微,却能冠绝巴楚,闻名遐迩,让帝王都亲睞它,这是为什么呢?相信一定有其与众不同而值得称颂的地方。据正史记载,大慈山之桂花米,明、清朝曾作为开县稻米类唯一皇室贡品。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慈山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之物产丰饶,而丰富的物产又养育了祖祖辈辈智慧而勤劳的大慈山人。
      要谈大慈山,首先还得从它的建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说起。
      大慈山,位于开县西北部。全山长宽各50里,主峰轿顶山1188米,最高峰尚家寨1209米。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面积有118平方公里,海拔在350~1290米之间,平均海拔约800米。因为大慈山的部分区域在建制上没有划归大德镇,所以这并不包括全部的大慈山人,但就开县而言,这已是一山之中人口最多的。清咸丰《开县志》载:“大慈山在县西十五里,高数百丈,顶有大池,方广百亩,水极清冽。其水左右互绕,如环无端,俗呼为太极图。”其原名为大池山,因山顶有大池而得名。原山顶大池在今团坝村境内,后已被开垦为稻田。清末至民国初年,设大池山甲。1930年后,先后设大池山乡、大池乡。1941年,改大池乡名为“大慈乡”。后又把大慈山分为大德、大慈、大梁、九岭4乡。后又4乡合并,改为“大德乡”,现又改为“大德镇”。但山名仍叫大慈山。其山麓东南部自古归汉丰镇辖,山麓西南归镇安镇辖。因此,大慈山的部分人物典故及物产,在志书上已经录入了汉丰镇或镇安镇及其它行政建置单位。
      大慈山地质地理环境极好,特别适合水稻和其它农作物的生长。它系侏罗系厚层砂岩,是经河流深截形成的边缘陡峭、顶峰呈宽平的坪状低山。由于地表内力抬升,河流深切,形成向斜倒置低山,山体为两级台地,地势开阔。台地土层肥厚,水源充足,土壤中磷、钾等矿物质营养丰富,自然肥力较高,质地疏松,保水保肥力强,易耕作,宜种性极广。因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度左右,水源、雨量充沛。降水丰富,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日多,日照时间也长,日照时数1400小时以上,无霜期300天左右。地表温度、湿度适中,田池纵横,盛产水稻,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开县水稻主产区之一。山中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无污染,病虫害发生少。生产的作物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正因为有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大德镇特产优质桂花米系列,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无公害的特点,米质优良,粒大而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矿物质和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香醇滋润,柔软可口,色泽亮洁。难怪大慈山尖山子之“桂花米”,明、清朝能够作为开县稻米类惟一皇室贡品而芳名远播。值得一提的是,大慈山在封建时期能生产贡米绝非偶然。开县生产优质稻米,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开县志》记载:“大慈山所产‘桂花米’曾作贡品”。九龙山、竹溪、郭家、白桥等乡镇的大米也闻名于渝东地区。
      “桂花米”作为开县的特产,一直是开县人的骄傲。据大慈山尖山村(现在叫大德镇桂花村)第一届村支部书记现年84岁的刘治发老人介绍,原来进贡桂花米的稻田叫“二长田”,有二十几丈,产水稻450斤左右。紧靠着的是泰山田,面积33丈,一般产稻谷800斤左右,田中原有大石,人称泰山石,现已被打掉,还可见一小部份;泰山田旁是桂花田,面积30丈,产稻谷750斤左右。这3个田所产大米,以及附近其它稻田所产大米无论在质量、产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原二长田田角确有一颗大桂花树,早已砍伐。二长田现在还余六七丈,中间段修了公路,有桂花树的另一段已经被农民修了房屋。迷信说,为什么这个田的米好吃,是因为皇帝“吩咐”(迷信中说法,即皇帝是真龙天子,是神,金口玉言,说好就会好)了的。这种说法显然不科学。
      关于“桂花米”,民间还有其他传说和推测,说这里所产的米,有淡淡的桂花香味,有人说,这些桂花米是因为桂花扬花的时间正好和水稻扬花的时间吻合,“杂交”而成。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已经无从考证。但当我提到这事时,当地老百姓却不以为然。说桂花8月开花时,稻谷扬花期已过,因为桂花树开花时,稻谷就快要收割了。愚以为,可能当时不过以此起名而已。因为附近的稻谷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即使这里的大米都好吃,皇帝也不可能把这儿的大米都收走吧!老百姓还得过日子呀!他皇帝不可能不让咱老百姓活吧,要不然谁来种田。况且,全国那么多好地方,也有好大米,皇帝也吃不了那么多呀!这一山的米都好,皇帝不能把它都收走,只能指定一块田的稻米进贡。但为了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是真命天子,也有可能真如前一种说法,“吩咐”一下,让它充满神秘,故弄玄虚,也说不定。
       经实地考察,桂花村背靠尖山,尖山原始植被至今保存完好,风景秀美,苍松密林,空气清新,置身其中,仿佛“天外天”。而整个村庄就好像绿色的海洋。据原桂花村支部书记付仕成介绍,该村总面积13.7平方公里。其中稻田333.3公顷,地466.7公顷,森林面积1000公顷。其森林面积比田地还宽。站在尖山之上,俯瞰二级台地,广袤的大慈山,绿油油的稻田焕发出无限生机,真不愧“开县粮仓”的称号,难怪当年欧阳果指挥的大战,能够让十余万人饮食无忧。
       2009年,福佳、仁和村与重庆喜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153.3公顷。数年前,“九龙米业”的有识之士也把眼光投向了大慈山这一块风水宝地,大量收购大慈山优质稻谷,很快名声大振,并在大慈山挂牌成立“九龙山米业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大慈山与九龙米业签订生产合同133.3公顷,共组建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11个,培育龙头企业1家。目前,全镇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440公顷(其中精优、香优、Q优系列达813.3公顷),平均亩产550公斤,年水稻总产量达11800吨,年产值超过1900万元。龙头企业开县金穗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年加工无公害绿色大米11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创利税32.6万元,为临江及开县其它地方的九龙米业提供原料(即稻谷)3500吨;场镇商贩销售优质绿色大米1500余吨,实现销售利润250余万元。
      2010年,大德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项目。实行股份制,以股东入股作为原始启动资金。总投入预计300~800万左右。并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面积推广优质水稻生产,形成1333.3公顷规模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如今,昔日“皇室贡米”走进千家万户,成了百姓的“平常餐”。
      大慈山上风光如画,一步一景。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四面陡峻,高耸巍峨,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沿着盘曲的公路开半个小时的车上到二级台地,眼前突然一亮,豁然开朗,举目瞭望,方广五六十里,果树几千顷,良田数万亩,不愧开县第一粮仓,真乃富庶之地,“世外桃源”也。山清水秀,佳木林立。若雨后初晴,则红日如盘,霞蔚云蒸,轻灵缥缈,“宛若仙列之天庭”。浩浩寰宇,极目兮天际蓝彩。”待天朗气清,则万里无云,蓝天如洗,入夜则皎月当空,又繁星万点。若登临览翠,居高临下,开县县城和碧波万顷的汉丰湖全景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平视则见巍巍南山,山岳沉沉,峰峦起伏,连绵不绝。屹立尖山子峰顶,八方凭眺,只见开县地理山川如诗如画。险峻的法戒山、白龙井、乌龙井处,美不胜收,真是“天工开祥物,翠色胜丹青”。还可看见九龙山云霭和云阳县山川。若徜徉其间,危岩绝壑,奇石异景,处处可见。
      山中四季分明。春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青禾沐露,承瑶塘之甘霖”,“波云诡、草木深,山水从容,尽吐清新之气”。夏季气候凉爽,山风习习,清凉扑面,泉涧溪流淙淙,泠泠作响。靠近县城而交通方便,是登高览胜和避暑消夏的绝佳去处。旧时,县城大户大都在大慈山置有房产田地。大慈山众多的宫庙也给县里要人和大户人家上山避暑提供了食宿的方便。每到佛事,大慈山上人流如潮,寺庙烟火鼎盛,紫雾缭绕,经久不散,宛如仙境。一到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枫叶满山,灿若红霞。田地金黄片片,农人们忙得热火朝天,“金稻矜羞,辞飞鸟之烈吻;云楼雨宅,润佳谷之醇异;虹霞火阳,染秋韵之流光。天作美而新妇巧,锅底乾坤;薪火炽而桂米香,百里争闻。”冬天则又是人间奇观,令人流连忘返。山上雪花飘飘,白茫茫一片;山腰和山下则细雨霏霏,树木房屋清晰可见,空气不冰不寒。正午之时,若从南山北望,只见山顶雪白如银,山下和山腰炊烟袅袅,给人一种朦胧的幻象,恍如置身仙境一般。
      传奇的大慈山寨,既是开县西北之屏障,也是旧时县城及坝下人民的避难福地。大慈山人利用其勇敢和智慧书写了许多精彩的篇章。据清咸丰《开县志》载:“在治西二十里,四面陡峻,上纵横五六十里,稻田数万亩。嘉庆初,居人曾据此以御贼,可容十万人,现大寨内复修小寨八,各容千人、二三千人不等。”大慈山四面陡峻,东南西北均有寨门,寨内复修小寨,每有匪患,县城市民多到此避难,只要闭门自守,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嘉庆二年,白莲教首领徐天德、王三槐率教军数千人攻打开县,县城官民多上大慈山避难。教军于是围攻大慈山,人皆惊恐,不知如何是好。传闻说教军杀人不眨眼,有人主张投降,有的担心投降后仍被杀。乡人欧阳果曰:“与其束手就戮,不如战而死之。或有生者。”于是指挥人众,凭险据守,因寨壁坚固,又檑木滚石,居高临下,教军久攻不破,损失惨重,只得退兵。山寨10余万人因此免于灾难。欧阳果因功受清廷褒奖,被赐予“六品顶戴”。
      大慈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如果你不是大慈山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打开话匣,淳朴的人们就会给你讲出当地许多精彩的传说或美丽而真实的传奇故事,都是你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但大池龙王塘的故事却早已上书,家喻户晓。大慈山原名大池山,因顶有大池而得名,传说大池有蛟龙。里人在池旁修建龙王堂,祈求风调雨顺,据说十分灵验。蛟龙几次想离去而归大海。因为龙行之处必将山呼海啸,一片汪洋,山下包括县城也会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人们又在大池前修建了一座雷神庙进行镇守。每逢阴雨雾霾之天,池中心便泛起浑浊水柱。池水左右旋转不停,越旋越快。转瞬之间,清澈透明的池水,便形成一团污浊的泥浆。每当此时,雷神庙中就有一轮火球喷射而出,在半空中随着池中水柱一起旋转,且越转越大,终将整个大池笼罩在一团火网之中。随即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雷电过后,池水渐渐平静,涟漪不生,复归澄碧清澈。据说即使现在,只要山上农民在龙王堂有所祈求,仍能应验如旧。
      大慈山不但有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以及优美的风光、飘香的稻谷、美丽的传说、厚重的历史,这里文风鼎盛,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自古“乡贤如涌,秀士若集,星夜笙笛,响彻衡宇。管弦丝竹,处处乐音。”他们积极上进,考取过很多进士、举人、秀才,或文或武,或睿智果敢,或博学开明,或清高孤傲、蔑视权贵、不慕虚名,或达观隐逸、躬耕野陌,自得山水垂钓之乐。在所有有史记载的时间段,从零星资料显示,大慈山人民无不与每个时代大的政治风云息息相关,无不忧戚于国家的命运,都有人义无反顾地投奔历史进步的滚滚洪流。惜“逸士之佳言,贤达之美行,书志零落不见”,散佚殆尽。前不久,我看到一墓碑上书法遒劲婉丽,落款为“癸酉科进士欧阳——”,惜其余字因风雨剥蚀,无法辨识。据当地人讲,这是大慈山以前的进士写的。我查遍《开县志》和网上搜索均无结果,已为悬案。等等,如此散佚,实在多多。即使现在,许多在外的名士高官亦难以知晓,偶有所闻,但难以联系,真令人叹然也。建国后,有刚满14岁就考上清华大学的小女孩曾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全国其他名牌大学都时有录取。很多人已经出国深造。旧时开县交通闭塞,很多人都希望冲出大山,然一旦名显仕达,少有归乡者,乡人亦莫知其踪。因开县辖属屡屡变更,乾隆《开县志》之前开县不曾修志,唯《夔州志》或其它地区文献散有零星记载。从咸丰《开县志》到1990年版《开县志》亦愈百年,加上国家动乱,人口大量流动,大多外出后极少返乡联系,现所存史者当为九牛一毫也。然虽志多不修,可就近百年左右有记载的大慈山人,如清咸丰年间有举人朱升三、朱徽五,清末有进士谢义堂、谢麟春,有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杨绍云、欧阳薰,有早期同盟会员张国立、谢仲虞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开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至今尚留有口碑,为人称道。
      大慈山有著名书法家朱鹤林、张旭初,“舞翰墨之烟霞”。1990年《开县志》载:“民国时期,大池乡朱鹤林,正、草、隶、篆,均有较深造诣,还曾为当时四川省银行书写过招牌,且有真迹字帖传世。其字行笔流畅,遒劲有力。”而张旭初,是当时开县书法界最负盛名的翰墨高手,被誉为当时开县书法第一。著名的书法家、革命家、诗人刘孟伉当时也在开县,与张齐名,在1998年中国遴选出十位杰出书法家的作品到法国展出,其中就有刘孟伉,由此可见张旭初书法艺术水平之一斑。据1990年《开县志》载:“大池乡人张旭初,善正、草书,其人刚正不阿,个性孤傲怪癖,少与外人交往,练字,不让人旁观,随写随毁,不留字迹,更不愿为有权势者书写。但春节返家度假,却愿为劳苦大众写春联。”
      开县当代已故文化名人、大慈山人杨谨伯,文词练达,阅世精微,“近追明清之鸿著,远崇上古之遗风”。生于1928年2月,2002年4月去世。1948年在国立重庆大学读书,目睹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朽和没落,向往光明,他受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思想激进,参加过反饥饿、反内战和反对皮德沛竞选立法委员的斗争。1949年11月,参加知识青年训练班学习,1950年分配到敦好乡搞土地改革和征粮工作,同年到开县中学任语文教师,次年春到郭家乡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1952年春,复回开县中学任语文教师,兼任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所教班毕业时,10名报考文科的学生中,除一人因病外,其余9人皆考入大学。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强迫劳动4年半。为生活计,杨谨伯当过理发匠、木匠、漆匠,编过草鞋,打过草袋,卖过家禽家畜催肥药,给猪、鸡打过催肥针。1978年10月,平反恢复公职。1980年秋,调入开县师范学校任教,兼任语文教研组组长。1982年2月,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教师。1985年退休后,受聘到四川省康定师专任《大学语文》讲师,被评为高级语文讲师。1987年,任开县第五、六届政协常委,后为开县政协老委员联谊会理事。开县重建大觉寺时,任文学顾问。杨谨伯古汉语功底深厚,熟谙诗词格律,早年在《诗刊》上发表诗作7首。撰写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卷和学术论文5篇,其中《比、兴、赋释俗》和教学经验2篇在《语文教学》期刊上发表。其诗、词作品获金谷杯(1998~1999年)诗歌金奖。为盛山公园大门撰有“何事催人登山寻盛字;多情怀古对景赋新题”的门联。气息高古,文词深邃沉郁,沧桑之气顿涌而来。门联由开县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李道才先生亲笔书写。如今,虽老城搬迁,但巨大的石刻楹联犹存,字体苍劲古朴,端穆雄浑。杨谨伯先生还题有重修大觉寺山门对联:“大乘希广济齐证佛门清净果;觉路引同修共参法界菩提心。”题仙女洞道观门联:“洞天涵雅韵;汤井托名山”等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或知识的浸润与熏陶。短短的楹联,涵盖了多少历史的厚重,无不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文字功底、高尚的学养,以及不同寻常的人生阅历。出版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劫海浮生》和《盛山人文风物资料汇编》、《养墨斋诗词对联自选集》。
      人们常说:山清水秀,健康长寿。大慈山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使人神清气爽,福寿延绵。长寿老人陈国秀、王山菊,洁善淡和,寿享百龄之上。陈国秀,女,大德镇涌泉村人,1899年8月2日生,2001年无疾而终,享年102岁。其待人和蔼,与人为善,饮食规律,爱好卫生。五六十岁时得过比较重的胃肠病,从此无病。直到去世前几天,自觉有点感冒,并无其它痛苦,倒床五六天,安然而逝。陈国秀虽处村野,然衣着洁净整齐,即使90岁高龄,亦面容细腻白皙,色泽红润,白发如银,光亮晶莹,谈笑自如,奕奕然清癯高贵。后白发居然部分变黑。王山菊,女,大德镇天官村1组人,1902年9月3日生,2005年去世。享年103岁。啊,故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就是长寿的秘方。
      目前,大德镇汉河示范小流域,占总流域面积的82.9%,在分布区实施了“长治”三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9平方公里,坡改梯213.3公顷,水土保持林733.3公顷,经果林406.7公顷,种草180公顷,保土耕作366.7公顷,封禁治理633.3公顷。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地破解了制约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益农业,为开县新县城构筑起了一道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全镇“低山果飘香、中山稻子黄、高山绿树绕山梁”的美好景象。
大德镇距开县城17公里,现辖14个村、1个居委会;2010年总人口54534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2061个,常年外出务工18306个。全镇有耕地面积2249.5公顷,其中田1407.2公顷。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为4.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8元。
      大德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农民生活日新月异,公路直通农家门,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举全镇之力,先后硬化了大慈、大德、九岭、大梁4条镇域公路33.9公里,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交通网。先后建成大慈、大德、九岭3个集贸市场,城镇规模扩大近40倍,新增铺面600余家,入住人口逾万人。并大力培植经济亮点,坚持返镇企业、农业生产、产品贸易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镇统筹发展。同时,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为农民工就近务工提供了平台,促进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大量种植药材,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引进推广了大量反季节蔬菜。现代农业正高歌猛进。
      啊!沧海桑田,大慈山乃山乡僻壤,却能卓然万古,自是奇罕。“物华兮岁岁之盈丰,天宝兮熠熠而欣荣。”
      我在这片土地上降生,感念爹娘给了我生命;成长在这片土地上,感念养育我的故乡。“故乡之光,其明煌煌;故乡之粮,稻米汤汤”。浅引恭疏,聊慰苍黄:
      吾心之有千千曲——
    弯弯巧月弯弯路,半落云心半落天。
    万里帝宫明灭逝,一支耕曲古今弹。
    男儿常起五更早,家妇勤烹千日甘。
    八百香风吹面过,桂花贡米大慈山。
      吾心复有千千调——
    每逢佳月心依北,星宇光明思故园。
    涧水泠泠长碧落,稻姿袅袅醉金眠。
    时人总把洪原记,风士偏寻野岭攀。
    莫道深山深已绝,桃源之外又桃源。

                                        2011.6.15.


    (本文参考资料:乾隆《开县志》、咸丰《开县志》、1990年《开县志》、2010年《开县志》、《开县民间文化》、大德镇政府提供《大德乡特色经济介绍》、《开县大德乡优质水稻基地开发招商项目》、《大德镇:闻“机”起舞》<李泉、刘朝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14 20:2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太伯 于 2015-9-9 13:13 编辑

真是好地分。贺老师对故乡的深情见诸文中。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ン彩| 六合投ン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ン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6 07:09 , Processed in 0.0355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