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三回 贤媳妇刘亚珍 好婆婆桃大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0: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桃源春幸福园诗会有歌谣道:
心芜何处医?刈去荆蒿育金蕾。
心旱怎能滋,是谁凿渠引流水?
媳尊婆,婆爱媳;心洋融融暖风吹。
家和兴万事,村和民心齐。
中华好传统,民族好风格。
婆慈爱,媳贤惠,
风范彰后辈。
第二十三回    贤媳妇刘亚珍   好婆婆桃大娘
尊婆爱媳,是中华传统美德,
团结互助,情真意切常虚己。
潜移默化,鲍鱼之肆腥可醉!
五讲四美,兰香之园芳菲菲。
宋支书问亚珍:"妹子,是教裁缝吧?"
亚珍点点头:"对,就是教服装缝纫。咱村那年轻媳妇、大姑娘都说妹子连衣裙、旗袍、掏襟衫做的好,要跟妹子学。是好事么,给社会培养人才,给咱村服装厂培养力量。大哥是支书,妹子先听哥的意见?"
宋支书说:"妹子,办好事么,行!这个这个,咋能不办。你想咋样办?哥支持么。"
亚珍吃吃地笑笑说:"宋大哥,咱摊啥,摊点逛耍的工夫。义务办学,微量的开支,妹子也能支得起。"
宋支书脚一弹""了声说:"妹子,这太好了,有说的啥哩。一切开支费用村委会报销,办学地点哥联系。你说啥时开学都行。"两人商量好后便分手了。
说起亚珍这人,二十五岁,笑不启齿,语不高声,却勤快地了得。自从学会缝纫技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村院中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娃及孤寡老人缝衣裳。有些孤寡老人,亚珍还为他们做棉鞋,家中若做变样饭还端给他们吃哩。今天,提到她,她正好骑自行车过来了。她乌黑的长发风流潇洒,绿丝绒掏襟衫胸绣玫花,盘飞蝶嵌珠扣,黑皮鞋浅红袜。整齐、秀雅、通达,真叫人不由羡慕,不由夸。只见她背个装得鼓囊囊的百衲花布兜,跳下车子。就有人问:"姐姐,做啥去么?"
"哎,给刘嫂送件衣服。"
一天早饭时,亚珍抹桌拔筷,刚把菜碟饭碗端上桌子,老阿公拿起筷子边吃边嘟囔:"亚珍呀,大[大]:陕西人对父亲的老称呼。就是""。可对你有意见哩。不是嫌你照顾孤寡老人,这多年你看大从来没说过半句难听话。可是你最近病刚见轻,不能劳累,要注意身体呀……"
阿公的话刚落点,婆也接着话茬儿说:"他大,咱娃是好样的。村院中谁不夸咱娶了个好媳妇。可是,亚珍呀,今后要沉住气。名誉么,要;身体么,也要。甭把身子累坏了。"
丈夫海舟木匠是精家,裁缝是通家,出门包揽活,长年少在家。善于学习,勤钻业务。中等个儿青年头,面色黑红胖嘟嘟,膀子又宽腰又粗,穿解放服有派头。高中文化程度,说话不亢不就,孝顺父母名声大,为人处事第一流。他今天也在家,海舟刚端起碗,听见大和妈对亚珍有意见,也给老人帮了腔:"就是么,人家媳妇都跑生意哩,打工哩、带菜哩、贩被罩、卖床单、一天赚几十块百多元,谁像你尽揽人家那烂瓷器,光图好名声。可有人还砸你是痴熊笨蛋哩……"
亚珍微微一笑:"痴就痴,笨就笨,谁愿咋说就咋说!三年不下雨,还有怨雨的人哩。大呀,人的身体在于运动,健康在于心情舒畅。虽然起得早,睡得晚,但心里高兴睡得香。我这几天身体不是好多了嘛,海舟,你说人家媳妇跑生意;咱家养了五十只罗斯鸡,两个大奶羊,三头二节子长白猪,这也是生意么!做了饭,照顾了老人,经管了孩子,腾出你在外边做木活,这不好嘛……"亚珍一番道理讲得他大和海舟都像吃了哑巴药。
桃大娘见媳妇胜了这一盘棋,低着头只是笑,但不出声。半晌才说:"他大,还是媳妇说得对,咱家亚珍扛的是重头。海舟,你详细算算,你尽管出外做木活,也没有她贡献大哩。一人不受二人气,看你父子俩凶的前后夹攻,把人都能吃了!"大娘这么一说,老汉只是点头,海舟暗暗发笑,大家都云消雾散了。
亚珍又说:"大,妈,为了把咱家经济搞上去,我还打算再养五十只罗斯鸡。科学养鸡,用嫩草切碎拌配合饲料,四催十加,成本低,下蛋多,可以大发展么!"
"哟,新办法还蛮多。哈哈,啥是'四催十加',快说,叫我听听?"海舟惊奇地问。
亚珍说:"跟形势么,这是从报纸上学来的。你仔细听:饥饿、光照、彩槽法,音乐催蛋、明暗叉;加红辣粉加海藻,加喂羊奶加雪花;加锌加蜜石膏粉,加喂猪油炒芝麻;煮沸消毒油菜饼,花生壳粉没麻答。呵呵,没麻答。这就是'四催十加'。还要在不同情况下,因时、因地、因条件灵活运用,才能提高产蛋率。"
海舟吐了吐舌头说:"哦哟,人家不枉高中毕业上技校,多喝了几年墨水。不说别的,听这嘴码子多来得。科学养鸡还有这么多新窍道,新讲究。真是隔行如隔山哩……"
"亚珍,我娃能干就干么。大上年纪咧,情愿给你辅个后手,听你使唤。"她大听了亚珍一番话也点头赞许着。
亚珍瞥了一眼微微笑着:"大,你说啥呀,媳妇是孩子么,谁家娃娃敢使唤大人哩……"
"敢,敢,亚珍。在咱家么,谁能干就听谁使唤。"他大被媳妇的话感动了,再也不绊媳妇后腿了。
村西头那跛腿老汉沈友之是个孤寡老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平常穿的衣裳、棉鞋都是亚珍给做的。今冬尽管亚珍患了一场病,但天冷了,她知道友之伯的棉衣去年抽卷烟烧了个洞,棉鞋也旧了,还是起早睡晚给他缝了一件新棉袄,一双新棉鞋。
这天中午,亚珍给他送去。她肐肘窝挟着叠成整整一打儿做成的衣物,老远就瞧见友之坐在门前石凳上唱乱弹,亚珍从侧面匆匆走上前来,友之没瞧见,还继续唱他编的《改革好》:
正月子里来耍金龙,
改革路上刮春风,刮呀刮春风。
人民交口都称赞,劳动致富真光荣。
二月子里来梨花开,
"四化"军号唤人才,唤呀唤人才。
八仙过海显本领,龙腾虎跃上擂台。
……
亚珍悄悄站在一旁听得入神,等他唱完这一段,才笑哈哈地走上前叫道:"伯呀,你猜我拿的啥?"
友之仰头看着亚珍,呆呆笑着"亚珍,伯知道,扯的布嘛,你们女人用的东西么。"
亚珍双手捧着说:"伯呀,你看,给你的衣裳弄好了。"
友之又惊又喜:"哎呀,亚珍,我娃真麻利。"
"你先试试看合身么。"亚珍边说边解包袱。
友之接过绽开就往身上穿,他笑得抿不合嘴,边穿边说;"亚珍,我娃真能干,把伯照顾得头头是道,伯拿啥补我娃的心哩!"
"伯呀,甭多心,年轻人那劲使出去还会来的,不用补心不用谢。"亚珍笑着上下打量着。
"哦,还是偏襟哩!"老汉边扣纽绊边说。
亚珍帮他扣整齐才说:"伯呀,上年龄的人不耐冷,偏襟棉袄比对襟穿上暖和,又比大襟扣起方便。我给我大缝了一件,他很高兴。才给你缝一件,你肯定也喜欢。"
"喜欢,高兴。亚珍,我娃,你真会猜心思。我这老年人就是不耐冷,就是喜欢暖。腰带一紧,嗯,可就是不透风哩。"
友之伯穿上棉袄,亚珍抻了抻衣袖和前后衣襟,扶他站了起来瞧瞧说:"嗯,伯呀,不用紧腰带,平顺保暖,腰身、长短都合适,美的太。"
"嘿嘿,就是美。我娃是裁缝,心灵手巧。伯没事干,成天都是宣传员,宣传好人好事,抵制瞎瞎歪风。嘿嘿,叫所有年轻人都向你学习。"友之今天心情可愉快啦,他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幸福,青年一代的希望,乐得他不知咋样说好。
"伯呀,学习啥么?娃做的还差得远哩。做娃娃的不懂事,亚珍的缺点、错误你要经常提哩。伯呀,你再试试棉鞋么。"亚珍又从包袱取出棉鞋放在老汉面前。
友之坐在板凳上,又试了试棉鞋:"亚珍,美哩。还是松紧的,暖和,方便,大小合适得很。伯把它先压到箱子去,到九里天再穿。亚珍,你坐,伯还有件事要和你商量。谁弄都不行,要交给我娃弄哩。"
"能成,啥事,伯呀,你说嘛?"她见老汉要起身,便扶起来,把拐杖递在他手中,仔细观看老汉要干啥。
"嫑管,你先等等,伯给你分配个任务。"只见友之伯拄着拐杖一拧一拧进了屋。上了炕,在箱子解包袱,翻这挪那,才找出个蓝布做的片夹,取出两张大团结握在手心,拧着身子走出来说:"亚珍,这贰拾块钱你装上好弄事……"
亚珍欲接又缩回手"伯呀,我有钱哩!你说买啥,回来再说。只要我和海舟能办到,都行么。"
"你先把钱拿着,我再说么。"老汉伸着颤索索的手向亚珍身边圪拧。
亚珍摇手倒退几步见没法才接过钱。老汉说:"伯给你说,这点点钱你甭嫌少。拿着也是伯一点心意哩!听伯说,拿着,我娃,嫑惹伯生气……"
"伯呀,你留着自己用么!咱家里有办法,啥都不缺,咋能花伯的钱哩。伯呀,你拿着,我走啦,过几天再来看你。"亚珍一边说,一边将钱塞到老汉怀里,她脚尖儿早已跨出门外,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去了。
"亚珍,亚珍……"友之拄着拐杖喊了一阵,走出院子,亚珍早已没踪影了。他倚着拐杖呆愣愣地望着只是叹息:"唉,看这娃,真是……一个亲闺女能有多好,她比亲闺女还亲哩!"
"亚珍,我娃回来了。"亚珍回到家里,桃大娘见媳妇回来高兴的样子,知道媳妇又做了好事,她也和媳妇一样愉快。
"妈,我给鸡剁的菜英英咋不见了?"
"我已给鸡喂了。你瞅,羊肚子吃圆啦,猪也吃胀啦,躺在南墙根晒暖暖哩。亚珍,老人常说:年轻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父母,还要把村院中的老人当自己父母一样敬重,帮助他们,这才是真正的美德哩。你做得对,有事尽管忙,家务活还有妈哩。"桃大娘不厌其烦地为媳妇比论着。
亚珍挽着婆婆的肘臂说:"妈,你年龄大了,该享几天福了,咋能让你……"
桃大娘紧握着拳头在大腿上扌追着说:"我娃,人是个动物。只要能动弹,还是勤劳动好。妈干不了重的干轻的。不干活,吃了饭咋能克化得过。人常说;苦做着,甜吃哩;睡坐着,眼肿哩;常煅炼,身体好。好人能睡成病人。妈只要有一口气,也不能卖老么!"
桃大娘可真没一点架子。她今年虽已六十七、八岁,但年老而刚强,朴素而整洁,没文化却通情达理。她一天到晚手不失闲,任劳任怨,不知辛苦是个啥,也和忧愁没缘分。话未出口笑颜开,心底善良人敬仰。媳妇对她更是百般照应,她对媳妇体贴入微。就在亚珍患病的日子里,喂鸡、喂羊、圈里还养着三头长白克朗猪,还要做饭管家务,为媳妇找医生。每天总要为媳妇做点既可口,又好消化的饭食让她吃。亚珍不忍老人劳累,撑着病身子也下床抢着干轻活。婆媳的关系在村里影响很大。村委会、社委会经常表扬她们,并号召全村媳妇都向亚珍学习。家家都向她家学,渐渐形成高潮,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五好家庭巷"哩。
一天,亚珍在厨房忙着做饭,桃大娘抱着亚珍的独生子"强强娃",拿着奶壶正喂宝贝蛋蛋小孙子。只见亚珍倚门望了望,焦急地说:"妈,我大冬灌麦田去了。怎么大到饭时还没回来,我去换大回来吃饭。"她说着就出门到地里去了。
桃大娘怀里抱着孙娃,正听见亚珍说话,眨眼就不见人了:"嗨,看这娃,说风便是雨。真快,说话间就没影子了。"
桃大娘把孙娃哄睡着放在炕上,老头子就进了门出口便问:"他妈,亚珍换我回来吃饭。快端,我早饿了。"他约有七十出梢年纪,旧社会熬过活,新社会当劳模。剃着光光头,胡须留一撮,满口牙掉得没一个,脸蛋吸进两个窝。身穿灰布对襟褂,口里叼着卷烟锅。
"亚珍也没吃饭哩,你快吃,吃了去换她回来。"桃大娘把饭菜端在桌上。
说也巧,正在这时,社长郭志远进了门,望见爷爷正端碗吃饭,就喊:"爷爷,要你吃过饭给咱企业传授用牛皮合绳的手艺哩。你看咋样?大伙还怕把你请不动哩,非要我来搬不可"
老汉放下筷子,嚼咀着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说:"志远,合各种各样的麻绳、皮绳,这可是你爷年轻时的拿手戏。可惜你七爸爱了木匠行当,这手艺至今还没有传人哩。老了,但是还将就能弄。这套手艺,你爷情愿献给大家。"
桃大娘听说志远要他爷爷去传艺,急忙拦住说:" 志远,你七婶还在地里浇水,没吃饭哩,你爷他还要换班哩……"
"奶呀,你将饭菜收拾在篮子,我给婶子送去。"
桃大娘说:"我娃,是你来,奶咋能为难哩。你爷孙俩走吧,我给你七婶送饭去!"
老汉是个热心爽朗人,吃过饭嘴一抹就跟着志远走了。桃大娘收拾好饭菜,炕上睡的"强强娃"又醒来了。只听见"嗨啦"两声,桃大娘一手抱着孩子,锁上门,一手挽着竹篮子,便向庄南的大片子麦田走去。
真也是:慈母置腹情堪深,先辈豪爽传艺门。
互励互学好风尚,怎愿闲隐一片心。
踏泥庄又有人赞老头子道:
古稀老头儿,传经、授艺;
总莫将绝技带到阴世去。
老骥伏枥,谁说过了期?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献最后一份精力。
社里事,常惦记,
做贡献,乐趣无比!
桃大娘抱着孩子要向麦田走去,不料孩子突然两腿又蹬手又甩,眼睛斜视向上翻,口唇咬着"哼哼"着……桃大娘一看,慌了,知道孩子在抽风。她知道小华佗针法的厉害,急忙掉头向小华佗诊所跑去。一路跑着不停地拍喊着孩子:"强强,强强,我娃醒醒……"到了诊疗所,小华佗因出诊回来正在吃饭。大娘没进门就喊:"佗子,快!"
小华佗忙将饭碗推在一边,将体温计先夹在孩子腋窝。再用针灸针强刺激孩子双手合谷、少阳、商阳穴,不停的捻转,整整半个多钟头,孩子还不见好转。这时候知道、听到、还有见到桃大娘的人,都赶到诊疗所来了。大家围了一大圈,为孩子着急,提心吊胆。小华佗看了一下体温计,37.8,只是有点低热。小华佗满头大汗,为了以防万一,边施针边说:"快,做好两手准备。我马上跟车去渭城中心医院……"周围的人,有的自报奋勇去联系车,有的帮忙收拾住院用的东西,老姚的老伴袁大娘还送来壹仟元人民币……
诊疗所门外人声嘈杂,村里客运专业户的轿子车已停在门前,汽笛不断鸣响。只听院子有人喊"快,赶快上车!"
这时候桃大娘抱着孩子一时紧张,脸色煞白,坐不住了,渐渐溜下凳子,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在场的人一见,慌了手脚;袁大娘赶忙接住孩子,还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将桃大娘抬到床上,"大娘,大娘啊,……"喊个不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6 01:10 , Processed in 0.0310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