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4-3-28 16:32 编辑
致老茅屋先生公开函 ——关于拙作《随想录:诗是什么?》先生所提相关问题商磋意见 老茅屋先生:紧握! 我的拙作《随想录:诗是什么?》在中诗网挂出后,你来帖说:“问好鸿硕先生!喜欢您的《随想录:诗是什么?》。 确切地说,“诗”与“诗歌”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诗”的确不可失律,“诗”失律的结果就可能转为“诗歌”。至于诗是不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还得具体求实。因为并非所有的诗,其语言艺术都是最精粹类的;这恰如女人,并非所有的女人都是美女。”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6995.png ——承蒙先生赞赏和鼓励,谨致衷心谢意! 你我网上相交数年,一直以诚相待,不敢怠慢、敷衍,仅就你所提出的问题,,敬答如下:
第一个问题:关于“诗”和“歌”的关系
你说:诗与歌是有区别的,是对的。这个问题在我的这篇行文援引《尚书·尧典》一段话中舜帝已有精辟的阐述。“诗言志,歌咏言”(咏,唱也。)“诗”和“歌”是兄弟,同出于共同的亲缘血脉,这个血脉就是它的音乐性,"肇自血气"。当初,“歌诗”是唱的,后来,歌与诗分了家:歌是唱的,诗是诵的;歌依乐谱(律),诗依诗律。尽管如此,歌与诗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以永,律和声”意思是说五声(宫商角徽羽)是随歌唱而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意思是说:诗是音乐的心灵,声调是音乐的形体,音乐的形体在于声调。“宫商角徵羽相当于音乐简谱中12356。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见《文镜秘府论》) 恐怕不能简单地说:“‘诗’”失‘律’的结果就可能转为‘诗歌’”。请看: 唐诗是吟的,词当初是唱的。人们依照词牌子填词,而不是写词。每个词牌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声请。李清照在《论词》中说:“诗文只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五音”,这里系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曲子的平仄比诗词严,在某些情况下,平声要分阴阳,仄声要分上去,尤其是上声、去声用于韵脚时,尤为严格,但总的来说,要比诗词宽些,自由些。散曲系统和今天普通话系统已经相当接近(有些字的读音和今天普通话还是不同的),词大部分依照诗韵,曲则另有韵部,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言来用韵的,散曲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已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去了。平声分阴平、阳平。这和今天普通话是一致的。并以平仄通押为常规。诗和词都忌重韵,曲不忌重韵,可以有赘韵的情况。诗词的韵脚安排是固定的,曲可以有衬字,这就更加口语化了,更加显示了词向新体杂言诗演变的趋势。
第二个问题:“诗是不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还得具体求实”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你说:“至于诗是不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还得具体求实。因为并非所有的诗,其语言艺术都是最精粹类的;这恰如女人,并非所有的女人都是美女。” ——我有以下意见,请你斟酌:
一、请注意:“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最精粹”的比较范畴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其它文体某一篇作品中发现几个好句子击节称赞“简直是诗的语言!”显然,诗的语言有别于散文、小说、戏剧、随行体的语言。那么什么是诗的语言?它有别于其它文体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朱自清先生说:“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上册 79页 1981年版)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诗论》 201页1962年版)
“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恐怕毋庸质疑。这里的“最精粹”是指诗歌文体的语言比较其它文体的语言说的。是从总体上说的,不是个别对总体,也不是个别对个别。打一个比方:北大学生的学业比普通大学的学业优秀,可是北大里有个别学生的学业不如普通大学的佼佼者,甚至不如普通大学的一般学生,我们能由此而得出“北大学生的学业比普通大学的学业优秀”提法是错误的,从而改变这一客观事实的结论吗?诗亦然。
二、“最精粹”的语言有它的客观标准,有规可循
“最精粹”虽然没有丈量的尺度,相互比较而言,但是它有客观标准。 我在《随想录:诗是什么?》行文中曾谈到这个问题,这里概括地说: 1、语言最精练: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洗练、含蓄、隽永、言有尽,意无穷,意在言外。 2、语言的省略:虽然省略句子成分,但通过想象,神与物游,形成鲜明意象。 3、语言的倒装:因平仄语调关系变换语序,平仄既调,语调也顺。“律随情移”(黄淮),起到感情强调与意义集中作用。
4、语言的跳跃:为了增加作品容量,扩大句子张力,驰骋读者想象,语言往往采取跳跃手法。
5、语言的音乐性: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在于节奏、韵律。节奏、韵律这是诗歌特有的、最显著的基本特征,明显的标志。没有这一基本特征就不是诗体(如果是文学作品当属别类),诗体+诗魂=诗,没有诗体焉能是诗? 此外,还有语言的意象组合、对偶、夸张等。
并且强调指出:“这些语言特征是诗美特质的要求。这些特征在散文、小说、戏剧里不多见,除非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偶得之,在小说、戏剧里尤其是这样,而在上乘的诗歌里这些特征都十分明显。
一首诗中,诗的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特有的基本特征越充分,诗的特色越鲜明;反之,与散文文体很难区分,恐怕很难说是诗了。” 在我的拙作《高度重视中国现代白话诗体语言建设》曾指出“‘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加强语言建设要从‘最’字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最精炼,最能表情达意,最形象,最能造境,最富张力……”
三、不是“最精粹”的语言不是诗的语言,不是诗
我曾经说过:“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为写诗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注意在‘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上下功夫,致使白开水‘诗’、晦涩‘诗’大肆泛滥,这些索然无味‘诗’充斥诗坛,亵渎了诗的神圣和尊严,民众为此生厌。”(《高度重视中国现代白话诗体语言建设》) 这些诗根本就不是诗,别说语言“最精粹”,就是精粹都谈不到,那是语言的垃圾,不是文学作品,焉能和别的文学作品相比乎?
四、请注意“语言艺术”也是判断诗的品位的重要方面
我在这篇行文中曾指出:“有韵也不一定是诗。除了语言精练,音乐性外,诗主情、诗主意境、诗主张力、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不是诗和诗的品位。这些话已是“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题中之意。是不是诗最根本在于是不是诗的语言。” 在是诗的前提下,判断一首诗的艺术品位不仅要看它的语言“最精粹”,还要看它的“语言艺术”。 “诗体语言建设除了寻找“最精粹”的语言,还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这要靠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这好比做饭,米再好,不会做也不会做出精美的饭来,弄不好还会做成夹生饭。”(《高度重视中国现代白话诗体语言建设》)
五、不同文学体式的语言难以比较谁优谁劣
诗歌有诗歌的语言,散文有散文的语言,小说有小说的语言,戏剧有戏剧的语言,随行体有随行体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每种语言的特色,每种语言都是与之所表现的体式的需要决定的。特色不同,难以比较。不能由于诗的语言是“最精粹”的语言而看轻了别的体式的语言。更不能把诗歌看作比其它文学尊贵。
六、诗的品位不同是正常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者的天赋不同,思想、艺术修养不同,审美取向、审美心里不同,艺术功力不同,写作背景不同......其作品必然呈现千差万别,自然有诗的品位的不同。再说,读者的美学理想,审美心里不同,对同一作品必然有不尽相同的意见。你说好,他说不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不具有某些相同本质属性的事物不具有可比性
假诗、伪诗不是文学作品,不具有文学作品具有的“精粹的语言艺术”本质属性,它和文学作品没有可比性。诚如你所说,女人有美的、有丑的一样,可是,一个女人失掉了女人的本质属性,她就不再是女人,也就失掉了与女人的可比性。我们不能拿对人的审美观念去鉴赏石头吧?可能有人要说,人和石头都是物质,可是物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能量,可能量是什么?有人说是观念,再问下去,说到底,恐怕只能说阿弥陀佛,“菩提本非树,明镜也非台”了。再比如人和狗来说,不伦不类,我们不能拿对人的审美观念去鉴赏狗吧?从人们的心里来说,狗越丑,反倒感到越美。 我这些日子正在整理两本书,一直很忙。整理过程中又想到了什么是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困扰着人们,这个问题不解决,直接阻碍诗的建设,我冒昧的做为随想录把它记录下来,并在网上挂出。出自诗友的情分,时间再忙,我也得给你回函,啰啰嗦嗦说了这些不成熟的意见,供你参考。不当处还望你和诸诗友指教。 祝好!保重! 鸿硕 2014年3月27日于北京
:拙作《随感录:诗是什么?》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