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人写旧体诗词的用韵问题【闲人 作,贺启财 代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0-2-5 16:2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人写旧体诗词的用韵问题相关搜索: 旧体, 诗词, 现代人


                  现代人写旧体诗词的用韵问题
                        闲 人
写新诗用新的诗韵已不成问题,还没有见过用旧的诗韵写新诗的作品。但是,现代人写旧体诗词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这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争论了很久,至今没有一个结论。

主张写旧体诗用旧韵的言论,只是一种“旧诗自然依旧法,新诗自然依新法。”的想当然的逻辑推理,缺乏细致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没有说明如果用了新韵会出现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主张写旧体诗用新韵的人说,用新韵写旧体诗是对旧体诗的改革和突破,此话有些夸张,实际上用新韵写旧体诗是很自然的必由之路,很多人这么做已经很久了。
既然死抱着旧韵不放的做法还很有市场,所以有必要把使用新韵的道理讲清楚。
关于旧韵书
在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尚不发达,对于一个语音的组成,认识还很模糊,虽然拼音的概念在晋朝随着佛经的传入而传入,但是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康熙年间,还是用“反切”的方法注音,真正的现代注音法,到了1918年才出现。就是因为语音学的不发达,使本来就模糊的认识还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于是将音韵的理论搞得很烦琐和神秘。那么方言种类比现在多得多的古代大部分人如何去写诗呢?必须有一本约定的规范供大家遵守。这种约定因科举的使用而上升到法定的地位。也就是说,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无论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你依韵书而行就是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许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了。
古代的韵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演变过程在第十四章里已有介绍,每过几百年要修订一次。我们现在所说的旧诗韵,是古代韵书的最后一本,即康熙年间的版本。这个四百年前的版本已经与今天的语言状况相距甚远了,需要修订了。如果没有新诗的出现,大家仍然在写旧体诗,恐怕也到了再次修订韵书的时候了。
古人背韵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全靠死记硬背的功夫,曾国藩曾经写信给他的弟弟传授写诗的经验,说如果你记不确切某字是属于哪一个韵的,手头又没有韵书可查,宁肯改用其它字,他们兄弟是中过科举的有文化的人,都为有时记不住诗韵而困惑,一般人就更感困难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旧诗韵的不科学之处。
现代的韵书是依据某字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分类的,汉语拼音是非文盲的现代汉人都掌握的,电脑中文输入法的普及,使汉语拼音的使用更加熟练,在这个基础上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某字和某字同韵,一本韵书藏在心里,根本不用去背。
写旧体诗是给现代人读的
写诗用当代的韵还是用古代的韵?这个问题古代人也遇到过。唐代盛行近体诗,使用“唐韵”,那么写古体诗是否要用六朝以前的古韵呢?这个问题就曾困扰过唐代的诗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当时就有人提出用了古韵读出来不好听,按照古韵写容易,按照古音读难的问题,这与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争论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历史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再过了几百年,人们都使用流行的平水韵了,没有人再纠缠什么六朝古韵的事了。
现代人写诗(无论是旧体还是新体)是给现代人看的,这一点恐怕无须证明,因为写给古代人看在时空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要伪造一首古诗(例如写历史小说、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坚持用旧诗韵写旧体诗的人无非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年纪较长只习惯旧的诗韵,不懂汉语拼音,这种人不多,至少是八十岁以上的人,如果又是只能操方言者,当然不应强求他们改用新韵;如果是熟练掌握普通话者,使用新韵并不困难。
第二种,认为写旧体诗因格律所限只能用旧韵,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对旧体诗的格律和新的诗韵都了解得不彻底。在旧体诗词格律中只规定了某字用平还是用仄,韵脚当然也只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两种。
坚持使用旧韵的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旧诗韵里平声韵就用平声,现代普通话将平声分成了“阴平”和“阳平”,如何处理?其实古代也应该有阴阳之分,只是没有细分而已(注意,旧诗韵里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不是现代的“阴平”和“阳平”,而是因为平声字较多人为地分成两部分。)无论是“阴平”还是“阳平”都算是平声就是了,没有什么难操作的。
坚持使用旧韵的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古代仄声包含了上、去、入三声。现在入声取消了,原来的入声字都有了新的读音。如果现在出现了一种古代没有的新读音,我们不知道它应该算平声还是算仄声,还是可以理解的;取消了一种发音方法,剩下的“上声”和“去声”仍然是仄声,顺理成章,也没有什么难操作的。近体诗里没有规定某字非要用入声,入声的消失没有影响到什么,词里个别处指定用入声字,那是因为要配合乐谱,现代人填词都是诵词而不是唱词,(除了早期,古人也是诵词。)这种情况用仄声(上声和去声)就可以了。有的人没有从原理上真正理解格律,把格律看成为铁板一块的东西,不懂,当然就不敢变通。也不排除一些人本是旧体诗词的门外汉,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采取顺从“权威”观点或人云亦云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三种,有些人很明白新旧韵的区别,但是他们以尊古为荣,以能用旧韵而自豪,所以坚持使用旧韵。早在1919年钱玄同先生就对这种人进行了批评,他说:
那一派因为自己通一点小学,于是作起古诗来,故意把押“同”、“蓬”、“松”这些字中间,嵌进“江”、“窗”、“双”这些字,以显其懂得古诗“东”、“江”同韵;故意把押“阳”、“康”、“堂”这些字中间,嵌进“京”、“庆”、“更”这些字,以显其懂得古音“阳”、“庚”同韵。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吗?你的大作个个字能读古音吗?要是不能,难道别的字都读今音,就单单把这“江”、“京”几个字读古音吗?
先生还认为把“规、眉、危、悲”和“支、之、诗、时”这些明显不同韵的字归为同韵的好古之人为什么不去追寻更古的《诗经》把“服”和“得”或“采”和“有”相押呢?值得惋惜的是八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抱着已成为死尸的古韵不放。
第四种,是一些处于方言区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方言有一种天然的热爱,认为平水韵可以体现他们那种真正代表古汉语的方言,所以死抓住平水韵不放。闽南语、粤语和客家等话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古汉语,甚至韩国说韩语保留了最多的汉语古音,那么为什么我们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实际上一种方言可能会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读音,而另一种方言又保留了另一些古汉语的读音,没有一种方言保留了全部古汉语的读音。用方言读古诗时,用某种方言可能在读某首诗时很和谐,而读另一首诗时可能用另一种方言较和谐,几千年前制定的韵书不可能预测到几千年后语言的变迁,而去适应几千年后某一个地区的方言。有人说南方的方言有非鼻音的后辅音,是完整的正统的语言,如“一”普通话读[yi],而在粤语读[yat]在元音“a”之后有一个后辅音“t”,其实取消了后辅音的现代普通话更突出了韵母里的元音,使得押韵效果更明显。所以无论你是操什么方言,也无须死抓住平水韵不放,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用广大人民使用的新韵。
人们经常提到的是关于现代人如何分辨入声自动问题,其实要分辨入声字的情况并不多。我们假设了几种情况:
A 读古诗,你使用的方言有入声,不存在困难。
B 读古诗,你使用的方言无入声,用普通话或你的方言读。无需分辨。要研究,查字典。
C 写旧体诗,你使用的方言有入声,无需分辨。
D 写旧体诗,你使用的方言无入声,无需分辨。
只有在“B”的情况下,你想了解古人的平仄是否用错了的时候才有必要去分辨,这样的情形很少。所以一般人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这件事,反复谈论,最后把问题归结为现代人写旧体诗一定要用旧韵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
具体效果的观察
我们来看一看现代人用旧韵写旧体诗的例子:
明珠玉骨对君开,
落木清霜心境推。
疏影花边分日月,
风声枝上入来回。
人情我尚情如菊,
世故伊崇人似梅。
自觉相思无俗物,
冰心还怕染尘埃。
梅庐《静夜思》
此诗的五个韵脚分别是“开”、“推”、“回”、“梅”和“埃”。属于平水韵的上平声“十灰”韵,用现代普通话读它包含了[ai][ei]两种不同的韵母,读出来一点也不和谐,用粤语读也不押韵。
汉字的古读音的研究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对于文字学家是有意义的,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者,无论你是写新诗还是写旧体诗都是一种屠龙之技,用一种已经死亡了的语言写东西给活着的人看,除了显示作者博学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有一点古诗词知识的现代人读古诗,还能知道常见字的古读音,如“斜”读[xiá,“看”读[kā,不可能了解的太多,所以用古音读古诗几乎是不可能。有些人表演用古音吟唱古诗词,其正确与否很值得怀疑。从朗读效果来分析,它并不悦耳,反而没有用现代普通话读的效果好。用现代普通话读古代诗词,除某些字的音韵(如入声字)显得不和谐之外,大体上还能体现出原作品的节奏,这种不分平仄一律拉长音的做法,让吟诗变成了和尚念经。诗词之所以为人们所热爱是因为它的音乐美,如果是这样的,还有广泛流传的基础吗?
语音的变化很快,某地的方言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就可以感到年轻时流行的语音与现在流行的语音略有不同,其实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几千年语音的变化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汉语繁杂的方言基础(粗略地可分为8-10类),乘上各个不同的历史时间段(从《诗经》算起约3000年),再乘上历代沿用的汉字(数万),这个乘积是巨大的,想逐一发掘、推断出来是不可能的。古音韵学家的研究目的是寻求语音变化的规律,不是想在语音上搞复古。的确用当时的语言朗读当时的作品更能体现作品的音韵美,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据说,汉朝初年有人能用楚音读楚辞,人们感叹其音韵多么优美,再迟就失传了。今天若说我们能用古音读出千年以前的词曲,多属欺人之谈。关于推断某字的古音读法,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所讲的方法可以一用,即声母不变(声母古今变化不大),把韵母统一。例如在第十二章第一节我们举的杜甫的《登高》一诗,它的五个韵脚分别是“哀”、“回”、“来”、“台”和“杯”,我们依次可读成[ai][huai][lai][tai][bai],当然也可以把韵母全部换成[ei],进一步的方法很复杂,非专门研究古音学的人没有必要去考究它。即使我们掌握了这个方法,按照此法读出的诗有人听得懂吗?现在可以说所有人都是在用今天的读音去读古诗,不合理,但是没办法。现代人新写的旧体诗非要自己跳入这个搞不清的泥潭中不是太不明智了吗?
那么写旧体诗用什么韵呢?就用写新诗相同的韵,因为你写新诗或者写旧体诗读者都是一样的,都是活在现代的人。
用新韵写旧体诗的技术处理
关于新韵在第十四章中已有了详细的说明,这里要谈的是用它来写旧体诗的具体问题。
1韵部之间不能随便通押,十几个韵部本身就是由37个韵母通押得来的,已经是进行了通押(即有的韵部包含了几个韵母的通押),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通押,否则划分韵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虽然我们主张写新诗和写旧体同样使用新韵,可是写旧体诗用韵应该更严格。
2有些韵部是由几个韵目组成的,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押(请特别注意,这个“通押”是指一个韵部包含几个类似的韵母的“通押”,不是指韵部之间的“通押”。),但是在用韵很少的情况下,比如一首五绝,只有二韵,分别用不同的韵母就不如用同一个韵母,例如《诗韵新编》的十七庚韵,它包含了[eng][ing][ueng]三个韵母,当写只有二韵的五绝时最好不要通押,因为韵脚数目少,所以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反之,在韵脚较多的诗里,如古风,就应该使用通押,只押一个韵母反而显得单调。
3古代平声没有分阴阳,平声韵脚的诗只要使用平声字就可以了,现代平声分成了阴平和阳平,在使用事有没有什么讲究呢?一般来说可以通用,使用阳平、阴平都可以,但是多数情况下交叉使用比较好。比如一首七绝有三个韵脚,如果用三个阳平或三个阴平,就显得单调,交叉使用,有一点起伏才能体现出音乐美。在《唐诗三百首》里押平声韵并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有四十一首,三个韵脚均为阴平的只有二首,均为阳平的有四首,加起来占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看来阳平阴平的交替使用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而是古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当时平声还没有细分为阳平和阴平,诗人们自觉地这样去做,可见阳平和阴平交替使用能够达到一种音乐美。(此看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代平声不分阴平和阳平,不是说古读音只有阴平或阳平中的一种,而是实际存在两种发音,但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区别,误认为是同一种。)这点不应该算是一个规则,它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技巧。我们看一首七绝:
五星尺寸电波传,
绣就红旗庆凯旋。
一夜行军三十里,
喜庆盛典史无前。
邓钧《庆祝共和国成立
这首诗在押韵上无论以旧韵还是新韵论都是合格的,但是总觉得有些欠缺,问题出在三个韵脚“传”、“旋”和“前”都是阳平,有单调感。我们回忆以下经典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运脚都是一阴一阳或一阳一阴地交替出现。又例如:
皇城昔日梦成尘
雾眼云遮进京人
风雪几多朝暮起
英雄无数古今泯
长街已阔高楼美
老巷犹深破屋贫
欲问王侯何处是
奔驰宝马掷金银
老茶坊主《进京游》
这首七律有五个韵脚都是阳平(尘、人、泯、贫、银),单调的毛病就更明显了。
4古代韵脚是仄声时无须指出用上声、去声还是入声,因为平水韵里这三声分属不同的韵部,你只能选择其一,如果使用新韵就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了,上声和去声不能通押,因为仄声韵的,上声有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去声一路下滑,两者区别较大。
5关于入声字,现在的普通话和大部分的北方话里都没有这个音调,在多数南方方言里仍保留入声,例如粤语,闽南语等;少数北方方言里也有入声,例如山西方言。
古代是韵书有入声的韵部,现代的新韵没有入声,多数的书里讲到这个问题都说古代的入声字后来并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这个“并”字用得不妥,容易造成误会,让一些人(特别是不保留入声读音方言区的人)误认为古代的音调分类与现代不同,多了一个入声类,这些字后来划去了另一类中,没有很明确地说明这些入声字不发入声了,这种发音方法全部取消了,改成发其他的声调了。
如果你只会听和讲普通话或北方话,理解入声字要费一点周折。我们说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不是说普通话里没有入声这种分类,而是说在普通话里根本没有发入声的字,入声发声短促,收音很快,比较压抑,不太响亮。原来不会发入声字的人,如果想学还要专门的训练。
那么在南方,在仍保留入声的方言区,是不是可以用旧诗韵写旧体诗呢?那也是不成的,因为南方各方言区只是保留了部分入声字,并不是与旧韵书上的入声字完全相同,有的方言区保留了这一部分,有的方言区保留了那一部分,以谁的为准呢?
我们今天所写的诗,凡是发表的大都是全国的范围,应遵守一个共同的标准,假如是在本地区的范围发表的方言诗,可以用入声韵,不过最好像歌曲注明声调一样,在题目下注明使用的是什么方言,如“粤方言”,“闽方言”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07:34 | 只看该作者
玉儿

韵律大学士

帖子6690 精华20 积分34126


沙发
发表于 2010-2-5 17:28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的韵书是依据某字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分类的,汉语拼音是非文盲的现代汉人都掌握的,电脑中文输入法的普及,使汉语拼音的使用更加熟练,在这个基础上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某字和某字同韵,一本韵书藏在心里,根本不用去背。


同意,我就不背韵部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玉儿

韵律大学士

帖子6690 精华20 积分34126


3
发表于 2010-2-5 17:40 | 只看该作者





我赞同楼主观点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大唐绝唱

韵律秀才

帖子229 精华0 积分1161


4
发表于 2010-2-5 21:1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启发~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野神

主编

帖子7441 精华78 积分39392 性别男 来自重庆开县


5
发表于 2010-2-6 13:30 | 只看该作者





1# 闲人

很好!问好!





《韵律诗歌》报---主编。
《论随行体文学》——(诞生及系列理论文章)——新学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a899460100nnlj.html
通联等见野神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eshen888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刘兴祥

荣誉站长

帖子11467 精华51 积分58519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6
发表于 2010-2-19 19:51 | 只看该作者





先生之言说到心坎上了,现代人说现代话,才不是南腔北调,写诗靠内力,是装不出来的!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潇湘京韵

韵律进士

帖子2607 精华2 积分12887 性别男

7
发表于 2011-5-14 16:41 | 只看该作者





赞1111111111111111111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潇湘京韵

韵律进士

帖子2607 精华2 积分12887 性别男

8
发表于 2011-5-14 16:48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的韵书是依据某字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分类的,一本韵书藏在心里玉儿 发表于 2010-2-5 17:28

赞11111111111111111111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三羊

超级版主

帖子1379 精华17 积分7369


9
发表于 2011-5-14 17:1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于进水

管理员

帖子27715 精华68 积分1406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10
发表于 2011-5-14 18:46 | 只看该作者





再赏闲老好文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潇涵轩主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临枝拾碎影

韵律童生

帖子74 精华0 积分370

11
发表于 2011-5-14 20:41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慢慢看!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岸歌

韵律举人

帖子447 精华2 积分2275 性别女 来自湖南湘潭

12
发表于 2011-5-14 23:21 | 只看该作者





岸歌前来学习了!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玖捃

韵律举人

帖子420 精华6 积分2220 性别男 来自哈尔滨市


13
发表于 2011-5-19 17:12 | 只看该作者





1# 闲人

欣赏。学习。辛苦。祝福。





松花江水东流去,兼容并蓄亦趋同。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李自安

超级版主

帖子8841 精华74 积分45965 性别男 来自复兴中华诗歌


14
发表于 2011-5-23 16:23 | 只看该作者





细细地看了闲人站长的用韵问题的研究,很受启发,给我们用韵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你的诗是给现代看的”,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管理回复 引用 编辑


文兴

版主

帖子4750 精华3 积分23790 性别男 来自中国湖北.武汉


15
发表于 2011-5-23 21: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11 22:21 , Processed in 0.0625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