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字数相对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字数一样多,字数不相等也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 但有些特别的传统联不在此列,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一言:墨==泉 二言:花好==月圆 三言:书锦绣==绘宏图 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的问题,还有不少诗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 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指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 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 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所以大家在创作对联时,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天文对天文或地理,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1.名词对名词 :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叔叔、汉族、作者等;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己丑、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名词对名词: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 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 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 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 在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可见一斑。 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 “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2.动词对动词 :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同的小类相对,动词对动词: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两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 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两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3.形容词对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形容词对 。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 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 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 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两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再如: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都是巧用形容词的好对。 4.数量词对数量词: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等;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 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如: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5.代词对代词: 代词,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 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 联句以疑问式处理, 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慨。又如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 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二、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副词对副词: 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四面云山都到眼;万家忧乐最关心。(长沙天心阁联)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 纵观全联,两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两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成都杜甫草堂联)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这里强调的是副词对副词。又如: 2.介词对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请看周恩来写的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与”、“自”两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两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3.连词对连词: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 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感染力。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谁解析一下此联,并说出连词及其作用。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 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这里“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 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4.助词对助词: 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如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5.拟声词对拟声词: 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6.叹词对叹词: 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古有噫、吁、嗟、唉、呜呼等。有关词性相对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 ,其实,虚词在对联中是可很宽泛的 ,只要虚词相对即可,不必太过拘泥。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 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半天开佛阁;平地见人家。(峨媚山圣积寺联)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杭州龙井园联) 勤劳门第春来早;和睦人家燕去迟。(春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贵州甲秀楼联)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对应,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 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 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二一”。 “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 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 青山不语花含笑;碧树红楼幸福家。 这幅联结构对吗?此联句型结构不对仗,不能成联。如进行改动,则成联: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再如: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句法结构:月斜主谓,风散主谓;诗梦瘦主谓,墨花香主谓。合起来是个大的主谓宾结构。 但此条规则一出,争议颇多,李成森先生曾发表《结构对应不宜作为联律——给中楹会领导的一封公开信》,以大量的古今名联为例,推断出“结构对应违背了古往今来的对应创作实践,不宜作为格律诗和对联的基本要求”,并作了详尽的论述。认为写楹联的基本规则是词性一致、节律对拍、平仄对立。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其节奏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节奏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其节奏为: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构是有益的(另文叙述)。 如:(【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一言:墨==泉 ● ○ 二言:花 好==月 圆 ○ ● ● ○ 三言:书锦绣==绘宏图 ○ ● ● ● ○ ○ 四言: 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 ○ ● ●;● ● ○ ○。 五言: 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 ○ ○ ● ●;● ● ● ○ ○。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 ○ ○ ● ●;⊙ ● ● ○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 ● ● ○ ○ ●;○ ○ ● ● ○。 六言: 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 ● ○ ○ ● ●;○ ○ ⊙ ● ○ ○。 七言: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 ● ○ ○ ○ ● ●;⊙ ○ ⊙ ● ● ○ ○。 八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 ● ○ ○,○ ○ ● ●; ○ ○ ● ●,● ● ○ ○。
九言: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 ● ○ ○, ⊙ ○ ○ ● ●; ○ ○ ● ●, ● ● ● ○ ○。 每边二句者(句脚为○,●)如: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 ○,○ ○ ● ● ○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 ●,● ● ○ ○ ● ● ○。 长联结构比较复杂,但可以将句脚安排简化为四言模式。当然每句不一定是四言,还可以加领、衬字。可以灵活应用。但大体上是这样一种模式。这样的句脚安排,主要出于长联同边自对的需要。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楹联表面上无题,实际上有题。楹联是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的,成为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红楼梦》第五回讲,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可卿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看见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后来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两副对联烘托出两种室内环境,两种个人风格。 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物、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题作为优劣标准之一。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中国楹联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