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螳螂拳简史【摘自“百度百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21:5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螳螂拳简史【摘自“百度百科”】

         螳螂拳真正的创始人是海阳司马李氏家族四世祖李赞元之玄孙李炳霄。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支奇葩。在她有史记载的二百多年的传承中,历代传人豪杰俊才倍涌,影响与日俱增。
由于螳螂拳独特的演练风格和极高的健身价值(自有螳螂拳记载以来,历代传人长寿者众多,超乎常规,就是明证)以及其极高的技击实用价值,受到了武术界和武术爱好者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关于螳螂拳的起源,传说纷纭,演绎出许多版本的精美故事传奇,但多是南辕北辙、莫衷一是,其原因是没有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实地考察论证,仅凭道听途说的演绎故事,甚至再煞有介事地臆造一些“细枝末节”来增加荒诞故事的可信度。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螳螂拳真正的创始人是海阳司马李氏家族四世祖李赞元之玄孙李炳霄。
李赞元,原名李立,清顺治帝赐名赞元,字公弼,号望石。顺治十二年(1655年)考中进士。翌年四月,任山东道御史。因其奏言刚直不讳,皇帝称为“真御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为兵部督捕右侍郎(正二品)。李赞元官居要职,门庭显赫,但家规甚严。曾题《四勿诗》:“手勿释诗卷,身勿著华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荫势”,为教子格言,故其13子(赞元共有17子,其中6、7、8、9子夭折)皆无纨绔之习。代代恪守家训,始有“三世八进士”之美谈。
      李炳霄,是李赞元17子一脉之玄孙,清乾隆年生人,他自幼聪颖好学,继承家风,文武兼备,又精通医理,未及弱冠就有附贡之名。某年参加乡试不中,干脆弃文从武。李炳霄本是豁达之人,他从此匿迹林泉,专一结交世外高人和江湖豪侠。适逢机缘巧合,他索性又出家为道,号“升霄道人”。李炳霄挟技游历天下,遍访武林高人,虚心学习,孜孜以求,探索中华武术之真谛,将天下十八家武艺融会贯通。他由武入道,以道阐武,终得大成。
      李炳霄经过多年的磨砺,终成一代武学大师。在当时的武林中,已罕有与之匹敌者。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他在云游中,偶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螳螂与黄雀”之战(也有说螳螂捕蝉或螳螂斗蛇者)总之,李炳霄受到了螳螂“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启发,模仿螳螂,象形取意,经过反复的锤炼揣摸,创造性地研究出一门结构严谨、技击性强的精妙绝伦的象形拳术——螳螂拳(最原始的套路包括崩补、乱接、八肘和一些秘手)。清嘉庆初年(1796年)李炳霄首先在海阳将螳螂拳传授给本族子弟和本地的武友。之后,他依然挟技云游天下。
      李炳霄在云游中,不断与武林同好切磋较技。不久,螳螂拳这一绝艺便驰誉南北,受到武术界由衷地推崇。同时,李炳霄也将这一绝技择善而授。但他淡泊名利,所到之处,从不以姓名示人,故当时的人们都知螳螂拳,却不知李炳霄。就连弟子们问及师父姓名时,他也只是微笑作答:“忘了”。因海阳方言“忘了”与“王朗”同音,因此,随着螳螂拳的传播,创始人“王朗”的名字也随之传播开来。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这期间,主持师兄常与王郎交手,王朗屡被师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极,誓要苦练武艺,胜过师兄。师兄出外云游,一日暑天,王郎挟书到寺后林中纳凉,忽闻小虫悲鸣,回头一看,只见蝉与螳螂斗,蝉虽大,但不敌瘦小螳螂,王郎见螳螂进退有度、两臂爪运得迅速灵活,似有拳理在内,大为高兴,又捉几只螳螂返禅房内,用瓦盆养着,用草杆戏之,留心螳螂动作,怎样闪展腾挪,刁勾缠挂,悟出了独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十八家法的精华,为了灵活,用猴步铺之,共冶一炉,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钻研,创出了螳螂拳。”
      师兄云游返来,王郎再约比武,师兄讥他:“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师兄相反被摔于丈外,惊问其故,王郎以实相告,师兄大为佩服,令王郎传授本寺僧人。
      后者升霄云游到此学得螳螂拳带出寺外,传与李二剪,李为镖师,人称“闪电手”名马驰大江面北。李传王荣生,王授三个门徒,按身材素质因材施教,后发展为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流派。王其中一门徒名范旭东,习七星螳螂拳檀铁砂掌拳风刚烈。清末,一俄国大力士在霍地市摆擂台,讥讽我加民为“东亚病夫”,公然挑战,北方武术界人士公推范为代表应战,结果大胜而归,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民国初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仰范之大名,请范南下主教,范说年事已老,婉辞,荐其徒罗光玉前往。螳螂拳传技五代,皆在山东境内,由第六代罗光玉起挟技南下,与鹰爪派陈子正、少林派赵连和并称为精武三大教头。其弟子马成鑫曾获民国时期第六届全国国术竞赛冠军。后罗奉命往香港精武分会任教,螳螂拳继续南传、香港的弟子黄汉勋、陈振仪、赵志民等人对发扬本门的技艺作出过重大贡献。黄汉勋对宏扬螳螂拳贡献很大,他著作甚多。其弟子黎达冲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
      曾任山东、国家武术队教练,在《少林寺》电影扮演昙宗和尚的于海,是七星螳螂门的佼佼者,师承林景山,林是范旭东的弟子,与罗光玉是师兄弟,同属第六代传人。
      前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历任省市武术竞赛总裁判长的郭子硕,年表在上海当学徒时,入中央精武会跟罗光玉学艺,后回广州授徒,其代表弟子有郭华威、颜志图、陈执、黄鑚明.罗国梁等人。
郭华威是郭子硕的儿子,得父衣钵真传,现是广州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会长,是广州膛螂门派的掌门人。
      广州还有一支梅花螳螂拳精英,由霍耀池先贤传授,霍师承鲍光英,身材虽瘦小但其力无穷,出拳速度惊人,许多江湖人士不敢得罪他。其入室弟子霍明彬、潘孝滔、黄孝泉、严孝良等。个个能继承霍的衣本,武术和医术都相当精通。
      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称硬螳螂以刚烈、勇猛、快速称著,攻敌下部为主;六合螳螂称软螳螂,吸收了六合八法、形意等技法在内,手形多是羌子拳,借力打力,暗劲、柔劲偏多,以功敌中部为主;梅花螳螂都是属硬螳螂,但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手法连贯攻击,风格介乎于六合、七星之间,主要攻敌之上部。这是螳螂拳的三大流派。其余摔手、秘门、八步、鸳鸯、京手等螳螂,都是由这三大流派分支出去的。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至于南方的周家螳螂拳和朱家教螳螂拳,主要是流传于广东东江的客家地方,其起源不同,故与上述的山东螳螂拳的特点不同,风格迥异,要求:“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相反,与南拳的风格相近,在此不详述了。
      清朝末年, 螳螂拳在北方尤其是在山东开始发展起来,以“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老师的这一支发展的尤为迅猛,他在青岛有个叫小公园的地方专门教授螳螂拳,有很多弟子依此为起点走向了全国,有的走向了世界,有的参与了影视及其武打的设计,他的大徒弟王德君在替王玉山老师授拳带场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期学生最多时可达数百人之众,其场面蔚为壮观,为普及发扬祖国的武术文化做出了贡献。
      传统武术的核心,带领现代人类学习健身之类的必防之术。

      弘扬了中国文化以及武术的内涵。

     螳螂拳起源发展

       综述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一说是王文成,另一说王朗与王文成同属一人)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为“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所知道的螳螂门祖师,就为王朗。
      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枝四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国家体委进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莱阳民间拳师刘希云先生把祖传的“螳螂拳谱”献给国家,并获“雄狮奖”。同时,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确定为嫡派螳螂拳传人,并在莱阳收徒授拳。在此契机下,莱阳的武术运动,盛行一时。在莱阳习练螳螂拳的拳师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传,据考证均与莱阳螳螂拳有极深的渊源。


起源
     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流传
      螳螂拳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今为莱阳市),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宝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承人,尤其是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
      山东栖霞市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是中国武术优秀拳种之一,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以栖霞、海阳、莱阳为代表的胶东广大地区为螳螂拳的主要传承地,现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米卓福、米华彩、米华国、孙英、孙忠民、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邹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栖霞筐里人战德所创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单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栖霞,并从栖霞传入台湾及世界各地,卫笑堂、卫延义兄弟是重要传承人。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栖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传播村庄达54个,拳房屋遍及城乡,习练者达数千人之众。解放后,螳螂拳的发展趋于低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传习活动又进入一个活跃期,进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协会,习练者达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
      螳螂拳是一种有着有鲜明的技击特点,实战威力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螳螂拳在王郎始创时期,只是一个雏形,也不分什么流派,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习练者遍布胶东各地,声名越来越响,从而衍生出胶东螳螂门十多个门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栖霞一带则以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则是唯栖霞所独有,实用性强、威慑力大的特殊拳种。
      陕西省淳化县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山东省莱阳县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习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奈,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
      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已无记载)。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外国人也学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
      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发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匾,为蒋介石所亲书,上写“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莱阳的螳螂拳也兴盛一世。螳螂拳传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


       主要流派
      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他比武失败后,看到螳螂捕蝉的灵巧激烈情况,有所启发,便捕捉螳螂,观察其运用两个前臂的搏斗技巧,从而创造了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等多种武术手法,成为别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上述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产生。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主要流派有“太极”、“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这两种螳螂拳的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办法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梅花”名主要来自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多以几招连贯为伍,强调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遇回为高,加之步法的灵活变换好比朵朵梅花迎雪开。由于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较比七星螳螂拳在刚柔相济等方面更为深化些,所以有人称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属于象形拳,讲究臂肘出击灵活,变化多端,动作敏捷,刚柔相间。集技击与修身于一体,活学活用,配合实战教学,攻防自如,实用性更强!
      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太极螳螂拳。来由于宋子德宗师,在继承古传螳螂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崩步》套路,演化出365手《摘要》,使螳螂拳加以完善。它以《乱接》练手稍之劲,以《崩补》练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劲法之变化,更以《摘要》为纲,演全身之变化。内功以《三回九转罗汉功》筑基,以《神仙起居法》、《易筋经》、《太上养生法》、《十二动功》辅之,讲究以“空气”为绝佳之练功器械。器械方面有《老子鸿门文武剑》、《十八枪》、《太极玉环刀》、《掠水棒》等。②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变化,恰似朵朵梅花。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练功内容和七星螳螂拳大体相似。套路有翻车、蹦步、拦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与前两种流派差异较大,动作、劲法更倾向于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论中所载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要领,强调以“意变”导“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分刚、柔、 明、暗、 滑五劲。套路主要有短锤、双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与南拳各派相似。 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发劲的形式划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属"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属"软螳螂拳"。

      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除上述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产生。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还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腰送客走,胯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之说。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螳螂拳被列为全国 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螳螂拳流派现今螳螂拳衍生许多派别,以王朗为主的即分为[硬螳螂](七星和梅花)与[软螳螂](六合)两种。前者以刚烈强劲为主;后者以和缓招式为主。硬螳螂之后又衍生[秘门][摔手]及[光板]等门派.近年亦创始[八歩螳螂拳],是由七星派高手姜化龙于民国初年(1912年),协同[八卦拳]的王中庆和[形意拳][通背拳]的陈某等三人所创。
      六合是指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六 合螳螂拳对“以意变导形变”的要求更为严重严格,讲究轻灵、柔顺、巧妙;要求活似机轮、圆似刚球、一动皆动、一静皆静、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类主要分明、暗、刚、柔、滑五劲,从劲路和套路组合形成看有更明显的演化特点。六 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动作的组合结构、套路内容、演练风格上差距较大,在刚柔劲法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因此有人称它为“软螳螂”。人体的结构同螳螂的结构不同,要把螳螂的特点在人体上提练成“拳术化”,避免“动物化”,势必“重在取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5-2-5 17:50 , Processed in 0.0344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